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在养老院的午后,72 岁的张奶奶反复抚摸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却叫不出照片里子女的名字;餐桌上,曾是厨师的李爷爷盯着碗筷发呆,忘记了如何拿起勺子 —— 这些看似 “老糊涂” 的场景,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沉重的医学名词:阿尔茨海默病。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它正以 “悄无声息的侵蚀”,夺走千万人的记忆与自我,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挑战。了解这种疾病,既是对患者的尊重,更是守护身边人的必要前提。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 “正常衰老”,而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脑部疾病。1906 年,德国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发现患者脑部存在异常的 “淀粉样蛋白斑块” 和 “神经原纤维缠结”—— 这两种物质会像 “毒素” 一样破坏神经细胞,导致大脑功能逐渐衰退。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3》显示,我国现有患者约 1500 万,每 20 秒就有 1 人确诊,预计 2050 年患者数量将突破 4000 万。更令人揪心的是,疾病早期症状隐匿,约 6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首先要读懂它的 “症状信号”。疾病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各有不同。早期(发病 1-3 年)最典型的症状是 “选择性记忆减退”:患者可能忘记刚发生的事(如早餐吃了什么),却能清晰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会反复询问同一问题,找不到常用物品(如钥匙、眼镜),甚至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如家门口走错方向)。此时患者的生活仍能自理,但情绪可能出现波动,比如因记不起事情而焦虑、易怒。 进入中期(发病 2-10 年),症状会全面加重。记忆障碍延伸到 “远期记忆”,患者可能忘记自己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甚至认不出配偶和子女;语言能力退化,说话颠三倒四,无法完整表达想法(如想喝水却说 “要那个圆圆的东西”);行为出现异常,可能突然离家出走、捡拾垃圾、重复无意义动作(如反复开关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幻觉、妄想(如怀疑家人偷东西、觉得有人害自己)。此时患者已无法独立生活,吃饭、穿衣、洗澡都需要他人协助。 晚期(发病 8-12 年)的患者则陷入严重的 “自我丧失”。大脑功能基本衰竭,无法行走、吞咽,失去语言能力,只能通过呻吟、表情表达需求;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容易引发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最终往往因并发症离世。这个阶段,患者的生命质量大幅降低,照护难度也达到顶峰。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目前医学上尚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多种 “风险因素”。不可控因素中,年龄是最主要的:65 岁后发病率每 5 年增加 1 倍,85...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简单地以是否患病来评判健康状况。然而,真正的健康远不止于此,它代表着身体对抗疾病、维持活力的能力,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积极健康”。但这种能力因缺乏具体评估手段,常被笼统地归结为“心态好”“睡得香”等模糊表述。近期,《印度社区医学杂志》发表了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印度分所的一项新研究,为积极健康构建了涵盖骨骼、神经、呼吸、肌肉、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多维度评估体系。 6个关键指标:洞察健康的“密码” 研究团队对近50种生物标志物进行深入分析后,筛选出6个关键指标,它们犹如“健康风向标”,既能反映当下的积极健康状态,又能预测未来的疾病风险和衰老进程。这6个指标分别是骨密度、内啡肽、FEV1/FVC比率(用于评价肺功能)、握力、精液质量和脑电波P3幅度。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副主任医师丁磊指出,新研究中的这6项指标与慢性病的发生、全因死亡率以及寿命紧密相连。例如,骨密度不仅与骨折风险相关,还和肌肉力量等状况有关;肺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全身的氧气供应效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表示,内啡肽是脑部分泌的“快乐激素”,它不仅与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息息相关,还对慢性疼痛、睡眠、免疫力以及衰老等方面产生影响。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对近8万名男性的精液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分析,结果发现精子质量越低的男性,预期寿命可能越短。精子质量差不仅可能影响生育,还可能是其他潜在疾病的预警信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副主任医师王福称,在临床实践中,不少患者最初因不育问题就诊,却在精子质量检查中意外发现其他健康问题,如生殖系统感染、代谢综合征等。 指标异常: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由于个体差异较大,这6个指标出现异常并不意味着一定患病,但若放任不管,就可能埋下健康隐患。丁磊形象地将人体比作一台精密仪器,只有了解各系统的参数,尽早发现潜在问题,才能及时修复漏洞,确保仪器正常运转。 骨密度:身体的“承重支柱” 骨骼在人体中承担着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和参与运动等重要角色。骨密度反映了骨骼中矿物质(主要是钙质)的含量和分布情况,是评估骨骼健康的关键指标。骨密度在25 - 35岁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骨密度偏低会使骨骼脆性增加,轻者会出现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重者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甚至骨折。丁磊提醒,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以及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骨密度。 内啡肽:情绪与疼痛的“调节大师” 内啡肽是脑部分泌的神经肽,它不仅能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神经传递,缓解躯体疼痛,还能舒缓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愉悦感。随着年龄增长,内啡肽的合成、分泌以及受体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导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上升且难以缓解,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和失眠等问题。内啡肽水平需通过特殊检查测定,身体和情绪出现异常也可作为判断依据。比如情绪低落、易疲劳、莫名烦躁,低强度压力就引发心跳加速和失眠等,都提示内啡肽“产量”可能出现问题,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FEV1/FVC比率:全身的“氧气动力源” FEV1是深吸气后第1秒呼出气体的容积,FVC是最大吸气后能呼出的全部气量,二者的比值即“一秒率”,是评价肺功能的核心指标。人的一秒率通常在20 - 30岁达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一秒率过低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患者常面临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耐力下降等问题。如果活动后气喘、频繁咳嗽、痰液增多,很可能是肺功能出现异常。大家可以通过简便方法自测肺功能:点燃蜡烛后,在距离30厘米处用力吹气,若无法吹灭,可能提示肺通气功能下降。 握力:全身肌力的“代言人” 握力看似只与手部肌肉有关,实则是全身肌肉力量的综合体现,还与代谢水平和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握力强的人通常肌肉量充足,胰岛素敏感性更高,糖尿病风险更低。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的研究显示,握力每降低5公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6%,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分别升高7%和9%。生活中,若拧不开瓶盖、提重物困难、毛巾拧不干等,都提示握力下降严重,需要及时干预。 精液质量:生育力与衰老的“信号灯塔” 精液质量不仅关乎生育能力,还与内分泌平衡、氧化应激水平相关。王福介绍,虽然精液质量差不一定意味着身体整体状况不佳,但对于同一个体而言,精液质量下降可能是整体衰老的信号。目前尚无精液质量自测方法,但若备孕半年以上未成功,或出现性欲减退、清晨勃起减少、体力下降等情况,建议就医进行精液常规检查。 脑电波P3幅度:大脑的“警觉哨兵” P3幅度是脑电波中的正向波峰,在大脑处理记忆、决策等任务时产生,直接反映神经活动效率。普通人40岁后P3幅度开始下降,60岁后加速下降,提示信息处理速度变慢。P3幅度显著降低是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的信号。日常生活中,若频繁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可能是P3幅度异常的信号。 全身强化方案:守护健康的“法宝” 健康指标的恶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在指标触及“红线”之前进行干预,避免引发健康危机。为此,三位专家为我们打造了一套“强化方案”。 运动营养双管齐下,强健骨骼 为预防骨密度下降,日常饮食中应摄入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每天保证晒30分钟太阳。抗阻训练有助于增加骨量,提升骨骼强度和韧性。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可改善全身关节灵活度,预防跌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骨骼问题,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 动起来,释放坏情绪 运动时,脑部会分泌大量内啡肽,从而缓解紧张情绪。经常参加团体运动的人,还能通过合作增强社会联结,减轻压力。每天留出5分钟“感恩时间”,写下当天值得感恩的事情,或与家人、朋友分享,都有助于增加积极情绪。 练习呼吸,提升肺功能 烟草中的上千种有害物质是导致一秒率下降的“头号杀手”,建议尽早戒烟。此外,每天进行10分钟腹式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收紧,有助于提升肺功能。 上肢锻炼,增强握力 提升握力,一是可以每周进行3次、每次30 - 60分钟的有氧运动;二是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每周3次的抗阻训练;三是补充蛋白质等营养,每天摄入鱼类40 - 50克、畜禽肉40 - 50克、蛋类40 - 50克。 培养爱好,强化大脑 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即便上了年纪也应培养一项或多项可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学习新技能。此外,正念冥想能缓解神经压力,促进脑部代谢废物排泄,增强脑功能。 减重少坐,提升“精力” 男性要戒烟限酒,保证作息规律,建议23点前入睡,每日睡足7 - 8小时。日常饮食应少吃高糖高脂以及加工食品,适当多吃深海鱼、坚果、绿叶菜、西红柿、浆果等,有助于提高精子质量。同时,减少久坐时间,每周保证3 - 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通过关注这6个关键指标,并按照“强化方案”积极行动,我们能够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开启积极健康的美好生活。...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在权威期刊《循环》发布科学声明,明确指出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会显著提升人们患心脏病、2 型糖尿病、肥胖症的概率,同时还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这一结论再次引发全球对超加工食品的关注,而要深入理解超加工食品,需从其分类定义入手。​ 超加工食品的界定源于巴西圣保罗大学研发的 NOVA 食品分类系统,该系统将食品划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未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的食品,像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鸡蛋、牛奶以及各类谷物等,这类食品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属性; 第二类为加工烹调原料,例如食用油、食盐、蔗糖、食醋等,主要用于日常食品的烹饪调味; 第三类是加工食品,通常由前两类食品制作而成,比如罐装蔬菜、罐装鱼、原味坚果以及轻度烘焙的面包等,其加工过程相对简单,仍能清晰识别原材料; 第四类便是超加工食品,它经过复杂的工业加工流程,制作过程中常添加香料、色素、乳化剂、增味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最终成品多为方便即食、口感美味的食物,但已几乎无法识别出原始原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工业加工食品并非都等同于对健康有害的超加工食品。美国心脏协会特别提出,部分全麦面包、低糖酸奶、番茄酱以及原味坚果、低盐豆类酱料等加工食品,营养成分尚可,可根据实际情况纳入日常饮食。 而生活中真正需要重点警惕的,是那些高脂、高糖、高盐的超加工食品,具体包括火腿、午餐肉、香肠、腊肉等加工肉类,碳酸饮料、果茶、奶茶、含乳饮料、含糖茶饮、含糖咖啡等含糖饮料,以及由白米、白面等精致谷物经高温油炸制成的食品。 这类食品营养质量极低,不仅饱和脂肪、添加糖、钠含量偏高,能量密度大且膳食纤维含量少,还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损害健康,比如加快食物消化吸收速度、干扰人体食欲调节机制导致过量进食,其含有的添加剂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还可能对肠道菌群平衡和人体代谢功能造成潜在干扰。​ 从全球范围来看,超加工食品的消费已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高收入国家,超加工食品在食物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人均供能比(即某种食物提供的能量占一日总能量的比例)分别高达 57.9%、56.8% 和 45.1%;即便在巴西、智利、墨西哥等中等收入国家,超加工食品的人均供能比也分别达到 19.7%、28.6% 和 29.8%。 我国超加工食品消费增长同样迅猛,1990 年至 2019 年,加工食品的消费量占比从 1.5% 大幅攀升至 28.7%。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业化生产对成本的过度追求、人们对食物便捷性的高度依赖,以及对高油、高盐、高糖食物难以抗拒的口味偏好,共同推动了超加工食品在全球餐桌上的 “崛起”。​ 面对超加工食品带来的健康挑战,多国已相继出台限制措施。2014 年,巴西发布《巴西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民众优先选择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的食品,尽量避免超加工食品;哥伦比亚则实施 “糖税” 政策,自 2023 年起对超加工食品及饮料征收健康税,并根据食品中添加糖的含量实行分级征税;英国计划从 2025 年 10 月开始,禁止在儿童电视节目和在线平台投放高脂、高糖、高盐食品的广告,同时推行食品 “交通灯” 营养标签制度,通常将高脂、高糖和高钠的超加工食品标记为 “红灯”,以此引导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为有效避免居民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需要从食品生产商、零售行业、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协同干预。例如,可对超加工食品实施分级税制,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其生产与消费;推行超加工食品健康标识制度,让消费者直观了解食品健康属性;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深入评估超加工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同时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控,规范超加工食品的生产标准。​ 对 个人而言,也需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首先要学会查看食品标签,优先选择成分简单、食品添加剂种类少的产品,若食品配料表过长,且包含大量难以理解的化学名词,那么该食品大概率属于超加工食品。日常饮食中,应尽量选择天然和简单加工的食物,多摄入全谷物、新鲜蔬果,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奶类、豆类和未加工的水产、畜禽类;烹饪时选择健康植物油,减少动物性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将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 25~30 克。此外,尽可能在家就餐,采用蒸、炖、煮、烩、凉拌等烹饪方式,减少食物营养流失;选择水果、酸奶、原味坚果等健康零食作为加餐,尽量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与代糖饮料,逐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当中医 “辨证施膳” 的古老智慧遇上现代科技,一场营养健康领域的革命正悄然发生。精准营养 —— 这一基于个体基因、代谢和生活方式差异定制的营养方案,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推动着健康产业的全方位变革。从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到 AI 算法的应用,从食品企业的战略转型到消费市场的需求升级,精准营养正以 “千人千面” 的全新范式,重构着人类健康管理的未来。​ 科学突破:解码个体差异的技术革命​ 精准营养的崛起离不开三大核心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基因测序成本的断崖式下降为精准营养奠定了基础,从 2001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 30 亿美元完成首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到如今个人基因检测成本已降至数百美元,技术进步使个体化营养分析成为可能。研究发现,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对叶酸的需求是普通人群的 1.5 倍,而乳糖不耐受相关基因在亚洲人群中的携带率高达 60% 以上,这些发现颠覆了 “一刀切” 的传统营养建议。​ 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深入则为精准营养提供了新维度。人体肠道内数千种微生物构成的 “第二基因组”,与营养吸收、代谢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科学家发现特定益生菌菌株可改善肥胖人群的胰岛素抵抗,这一发现已被应用于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个性化益生菌配方开发。同时,穿戴设备与大数据分析的结合,实现了营养状态的实时监测 —— 连续血糖监测仪能捕捉餐后血糖波动曲线,AI 算法则可据此优化碳水化合物摄入方案,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精度提升 30%。​ 组学整合技术成为精准营养的 “加速器”。将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能更全面地揭示个体营养需求。例如,蒙牛集团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 “营养指纹” 技术,通过分析唾液中的代谢标志物,可快速评估人体维生素 D 水平,准确率达 92%,为个性化营养补充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技术突破共同构建起精准营养的科学基石,使 “量体裁衣” 的营养方案从理想变为现实。​ 产业变革: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服务​ 精准营养的产业化进程正在重塑食品健康行业的竞争格局。全球个性化营养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5 年突破 164 亿美元,巨大的市场潜力推动着传统企业的战略转型。蒙牛作为乳业龙头,已将精准营养列为核心战略,通过 “科研 + 产品 + 标准” 的三重驱动,开发出针对儿童、老年人、运动人群的细分营养产品。其推出的 “益生菌定制平台”,消费者只需在线填写健康问卷并提供唾液样本,即可获得专属配方的益生菌产品,这种 C2M 模式重新定义了乳制品的生产与消费关系。​ 技术赋能使产品形态不断创新。市场上已出现基于基因检测的膳食补充剂订阅服务,消费者每年支付数百美元,即可定期收到根据自身基因特点定制的复合维生素;功能性食品也走向精准化,某品牌推出的...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一项覆盖 483 项研究的分析指出:一个人符合的 “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 越多,全身健康获益越显著。然而,以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 “生命简单七法则” 为标准,全球超 90% 人群心血管健康不达标,成年人中仅不到 4% 能达到理想水平 —— 这一数据为全人类的心血管健康敲响警钟。 一、“生命简单七法则”:心血管健康的 “晴雨表” 2010 年,AHA 推出 “生命简单七法则”,将心血管健康量化为 7 项可监测、可改善的指标,涵盖行为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健康饮食)与生理指标(正常体重、血压、血脂、血糖),每项指标最高 2 分,总分 0-14 分: • 较差水平:≤4 分(仅 1-2 项指标达标) • 中等水平:5-11 分(3-5 项指标达标) • 理想水平:≥12 分(6-7 项指标达标) 从全球数据看,12-17 岁青少年是 “最易达标群体”;单指标对比中,“不吸烟” 达标率最高,“健康饮食” 达标率最低;且无论成年或未成年群体,女性得分普遍高于男性。 我国情况与全球基本一致,且心血管健康挑战更突出。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曲小龙指出,据《2024 年中国心血管病健康与疾病报告》,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 “首要死因”,占比近 50%,核心问题集中在四方面: 1. 饮食失衡:高钠饮食、蔬果摄入不足普遍,居民油盐摄入量远超推荐标准; 2. 运动匮乏:成年人锻炼率仅 15.8%,2022-2023 年...

晨光熹微,72 岁的张女士已端坐在餐桌前,小心翼翼地从药盒中倒出五颜六色的药片。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钙片、护心药、养胃药、关节止疼药,这些大小不一的药片,是她近十年来雷打不动的 “早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缠了我快十年,这两年又添了失眠和关节炎,忘啥也不能忘了吃药,我的命全靠这些药撑着呢。” 张女士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将降脂药和降压药送入口中。每次去医院,她总要拎着一个大袋子,心内科开降压药,内分泌科加降糖药,骨科再来点止疼药,转完一圈科室,袋子便被塞得满满当当。 与张女士被疾病推着 “吃药” 不同,67 岁的李先生身体硬朗,却也有着自己的 “健康执念”。他的抽屉里,深海鱼油、辅酶 Q10、胶原蛋白肽、氨糖软骨素等保健品整齐排列。“这些都是子女从国外买回来的,年纪大了,得多为身体打算,提前预防总没错。” 李先生拿起一瓶氨糖软骨素,语气中满是对健康的期许。 70 岁的赵先生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对药物有着近乎偏执的依赖。每次去医院,如果医生没开药方,他就觉得这趟医院白去了。上个月,他因感冒去社区医院,医生诊断为普通病毒性感冒,症状较轻,建议他多喝水、多休息。可赵先生却不乐意了,坚持要求输液,还让医生开感冒灵和止咳糖浆。“吃药总比不吃强,再说都花了挂号费,空手回去心里实在不踏实。” 赵先生的想法,道出了不少老年人对药物的特殊心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超七成至少受一种慢病困扰,多病共存现象十分普遍。《老年人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更是指出,60 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日均服药达 8.6 种,而健康老人对各类保健品的依赖也愈发明显。当药片和保健品逐渐成为老年人生活的 “必需品”,如何理性看待药物作用、走出用药误区,已成为关乎老年健康的重要课题。 用药困局背后的双重推手 上述三位老人的情况,是我国老年人 “药不离手” 的典型缩影,背后既有着疾病带来的无奈,也存在着需要纠正的认知偏差,主要可归结为两大核心问题。 一方面,多重慢病叠加,用药精简难度大。我国 60 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中,75.8% 被 1 种及以上慢病困扰,一人身患多种慢病的情况极为常见。仅糖尿病这一种疾病,就可能需要服用 2-3 种药物,若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每天用药种类很容易超过 5 种。同时,现代医学分科精细,虽然能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治疗,但也造成了 “各管一段” 的局面:心血管专家专注于控制血压,内分泌医生紧盯血糖变化,呼吸科大夫则聚焦肺功能,当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时,很难实现用药的精简。不过,近年来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对药物的心理依赖,让老年人 “吃药才踏实”。在许多老年人心中,药物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部分老人将吃药等同于 “病情可控”,觉得 “吃了药就踏实”,甚至形成了 “药不能停” 的执念。而保健品依赖者的心理需求则更为隐蔽。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唐丹分析,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面对疼痛、精力衰退等问题时,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此时,保健品便被他们当作 “抗衰老保险”,再加上 “纯天然”“无副作用” 等宣传的吸引,不少老年人愿意为高价保健品买单。 用药误区暗藏多重健康风险 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正悄悄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其危害远超人们的想象。 首先是药效大打折扣。王征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老人都有 “吃了药就万事大吉” 的错误想法。比如,明明服用着降压药,却依旧保持高盐饮食;吃着降糖药,却不控制主食摄入量;更有甚者,熬夜打麻将、喝酒不忌口,最终导致小中风频繁发作。“药物并非万能,它需要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王征强调,“只吃药、不管嘴” 的做法,会让病情反复,使老人陷入 “加药-效果差-再加药” 的恶性循环。 其次,药物副作用频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65...

在人类与癌症漫长而艰苦的斗争历程中,无数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不断探索着攻克癌症的有效方法,从手术、化疗、放疗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每一次突破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身体自身隐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免疫力,它堪称是最好的“抗癌药”,在抵御癌症的侵袭和守护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免疫力:身体的天然防线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它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时刻警惕着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以及体内异常细胞的滋生。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它们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免疫器官如同军事基地,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是免疫细胞生成、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免疫细胞则是这支军队的士兵,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它们各司其职,执行着不同的免疫任务。免疫分子则像是武器弹药,如抗体、补体等,能够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防御机制。免疫细胞会识别这些外来入侵者,并释放免疫分子将它们标记出来,然后通过吞噬、杀伤等方式将其清除。而对于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癌细胞,免疫系统同样能够发挥监视和清除作用。NK细胞等免疫细胞可以识别癌细胞表面的特殊标志,直接对其进行攻击和杀伤,防止癌细胞的进一步扩散和转移。 免疫力与癌症的微妙关系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基因的突变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清除那些发生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从而防止癌症的发生。然而,当免疫力下降时,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异常细胞就有可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管,逐渐发展成癌细胞。 一方面,长期的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等因素都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免疫细胞的数量减少、活性降低,从而降低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另一方面,癌细胞也非常“狡猾”,它们会通过多种方式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例如,癌细胞可以改变自身的表面标志,使免疫细胞难以识别;还可以分泌一些免疫抑制因子,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从而在体内肆意生长和扩散。 提升免疫力,筑牢抗癌防线 既然免疫力在抗癌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免疫力,让这支天然的“抗癌军”更加强大呢? 合理饮食 均衡的饮食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我们应该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免疫细胞的生成和修复。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如橙子、柠檬、草莓、西兰花、菠菜等。此外,一些具有特殊保健作用的食物,如蘑菇、大蒜、枸杞等,也被认为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适度运动 运动是增强免疫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的抵抗力。 充足睡眠 睡眠是身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时期,也是免疫系统自我调整和增强的关键阶段。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 - 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良好心态 心理因素对免疫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的焦虑、抑郁、压力等不良情绪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则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进行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免疫力是我们身体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好的“抗癌药”。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和保持良好心态等方式,我们可以提升自身的免疫力,筑牢抗癌防线,让身体在面对癌症的挑战时更加从容和强大。让我们珍惜这份天然的馈赠,用心呵护自己的免疫系统,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在全球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当下,高血压、2 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传统治疗模式多依赖药物控制症状,却往往忽视了疾病发生的核心诱因 —— 营养失衡。事实上,科学的营养干预并非辅助手段,而是被全球医学指南明确推荐的慢性病一线治疗方案,其在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临床证据的支撑。 从病理机制来看,营养失衡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 “源头性因素”。以 2 型糖尿病为例,长期高糖、高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结构,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腺 β 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引发血糖失控。此时,通过医学营养治疗(MNT)调整宏量营养素比例 —— 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添加糖比例、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能直接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环节,帮助患者在减少药物依赖的同时稳定血糖。研究显示,早期 2 型糖尿病患者通过 6 个月的规范营养干预,近 40% 可实现血糖 remission(缓解),这一效果远超单纯依赖药物的短期控制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营养治疗的一线价值同样显著。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明确指出,“以植物为基础的膳食模式” 应作为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首选干预方案。通过限制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和反式脂肪(如人造奶油、糕点)摄入,增加 Omega-3 脂肪酸(如深海鱼、亚麻籽)、钾元素(如菠菜、香蕉)的摄入,可降低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改善血脂谱,甚至逆转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数据表明,坚持 DASH 饮食(膳食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患者,收缩压平均可下降 11mmHg,效果等同于单一降压药治疗,且无药物副作用风险。 营养治疗的 “一线性” 还体现在其对慢性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上。慢性肾病患者常因蛋白质代谢异常导致肾功能恶化,而通过 “低蛋白饮食 +α- 酮酸补充” 的营养方案,既能减少肾脏代谢负担,又能避免营养不良,使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时间平均延迟 2-3 年。此外,在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治疗中,通过营养干预实现 5%-10% 的体重下降,可使 80% 患者的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明显改善,这一效果是保肝药物无法替代的。 然而,营养作为一线治疗的落地仍面临挑战。一方面,公众对 “营养治病” 的认知不足,更依赖药物治疗;另一方面,临床营养服务体系不完善,多数医院缺乏专业的临床营养师,无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对此,需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加强健康宣教,普及慢性病营养防治知识;二是完善医疗体系,将临床营养服务纳入慢性病诊疗常规;三是推动个性化营养方案制定,结合患者年龄、疾病阶段、生活习惯等因素,通过营养评估、干预、监测的闭环管理,实现精准治疗。 总之,营养干预是慢性病防治的 “上游策略”,其在控制疾病进展、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价值已被科学证实。将营养治疗纳入慢性病一线管理体系,不仅是医学理念的进步,更是实现 “健康中国” 战略的重要举措。唯有重视营养的治疗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慢性病高发的现状,为全民健康筑牢根基。...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总在追赶工作、应付琐事,却常常忽略了内心悄然起伏的情绪 —— 一次加班后的烦躁、一场争执后的愤怒、一段压力下的焦虑,这些看似 “转瞬即逝” 的感受,实则在潜移默化中牵动着身体的健康脉络。 情绪究竟如何影响身心?正面情绪能否成为健康 “保护伞”?负面情绪是否真的百害无一利?又该如何科学化解情绪风暴?带着这些问题,本期解码情绪与健康的深层关联。 一、正面情绪:为身心筑起 “健康防护盾” “正面情绪不是单纯的‘开心’,而是能实实在在作用于生理系统的‘保护因子’。” 史家波指出,大量研究证实,积极情绪能从多个维度守护健康,尤其对心血管、免疫等关键系统的保护作用最为显著。 1. 心血管的 “天然守护者” 正面情绪能直接调节心血管功能: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儿茶酚胺(一种会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的物质)释放,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弹性,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数据显示,乐观程度高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低 35%,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也更低 —— 即便排除了饮食、运动、是否抑郁等干扰因素,这种保护作用依然明显,且在女性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 免疫力的 “强化剂” 当人处于愉悦、满足等正面情绪中时,身体的免疫防线会更坚固。史家波解释,正面情绪能激活副交感神经,一方面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慢性炎症对身体的损伤;另一方面促进免疫球蛋白 A(IgA)分泌,这种抗体是黏膜屏障(如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 “第一道防线”,能有效抵御病毒、细菌入侵。 一项针对 334 名健康成年人的实验印证了这一点:持续记录积极情绪体验的参与者,在主动接触鼻病毒(引发感冒的常见病毒)后,感冒风险降低了 50%;即便不幸感冒,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也显著低于情绪平淡组。 3. 疼痛的 “天然镇痛剂” 与长寿的 “助推器” 正面情绪还能通过促进内源性阿片肽(如内啡肽)释放,抑制脊髓后角的痛觉信号传递,从而缓解疼痛 —— 这也是为什么心情愉悦时,轻微的磕碰、酸痛会 “感觉不明显”。此外,积极情绪与长寿也密切相关:对 1235 名老年人的追踪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高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29%,相当于为生命增添了 “健康缓冲垫”。 二、长期负面情绪:悄悄侵蚀健康的 “隐形杀手” 不是所有负面情绪都有害 —— 短期的焦虑能激活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让皮质醇水平暂时升高,帮我们集中精力应对困难,比如考试前的紧张能让人更专注。但长期、慢性的负面情绪,却会像 “温水煮青蛙” 一样,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曾接一位年轻患者:长期高强度工作、睡眠不足,情绪总是烦躁易怒,最终被反复头疼困扰。她的头疼不是器质性病变,而是长期负面情绪‘躯体化’的表现。情绪与躯体健康是 “双向奔赴” 的关系,坏情绪会通过生理机制转化为身体不适。 1. 消化系统:首当其冲的 “受害者” 胃肠被称为...

“等生病了再去看医生”—— 这是过去半个世纪里,大多数人对 “医学” 的核心认知。然而,随着全球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慢性病已占全球死亡总数的 70%)、老龄化加速(2050 年全球 65 岁以上人口将超 16 亿),传统 “疾病管理” 模式的局限性愈发凸显:它以 “治疗已发生的疾病” 为核心,被动应对发病后的症状控制,却难以阻止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最终导致医疗资源过度消耗(我国慢性病医疗支出占总医疗费用的 68%)。在此背景下,医学的未来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 从 “疾病管理” 转向 “健康管理”,将核心目标从 “治病” 升级为 “维护健康、预防疾病”,让医学真正回归 “守护生命质量” 的本质。 一、传统疾病管理的困境:被动应对的 “末端治理” 传统医学模式的核心是 “疾病驱动”,即当身体出现明确症状、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后,才通过药物、手术等手段进行干预。这种模式在急性病(如感染、外伤)的救治中成效显著,但面对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和亚健康状态时,却陷入了三大困境: 1. 干预时机滞后,错过预防关键期 多数慢性病的发生是 “长期累积” 的结果:高血压患者可能在血压升高前 10 年就存在血管弹性下降,糖尿病患者发病前 5 年已出现胰岛素抵抗,癌症从细胞突变到形成肿瘤更是需要 10-20 年。传统疾病管理直到 “指标异常、症状显现” 才介入,此时器官损伤已不可逆 —— 例如,糖尿病患者确诊时,约 30% 已出现视网膜病变或肾病,治疗只能延缓进展,却无法恢复受损功能。 2. 碎片化管理,忽视整体健康关联 传统医疗体系按 “科室分工”,心血管科管血压、内分泌科管血糖、骨科管关节,却忽视了健康是 “全身系统的协同状态”:高血压可能与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糖尿病并发症会累及神经、血管、肾脏等多个器官。这种碎片化管理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