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心血管疾病 Tag

每年9月29日的世界心脏日,宛如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着全球对心血管疾病这一“健康杀手”保持高度警惕。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触目惊心:每三个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而丧生。在中国,情况同样严峻,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因此倒下。更令人担忧的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正逐渐从中老年群体向35 - 55岁的中青年人群蔓延,心脏健康危机已然潜伏在我们身边。 一、现状剖析:忽视信号,健康危机暗涌 多数人对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常将其误判为普通的小毛病。熬夜后胸口闷痛,被简单地归结为“疲劳”;运动时气短,被当作是“体力差”;血压偏高却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然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的“突然爆发”,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累积的恶果。从血管内皮逐渐受损,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再到心梗、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往往隐藏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健康债”。一旦病情发作,后果不堪设想。 二、日常守护:点滴坚持,为心脏健康“投资” 心脏的健康,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医学研究证实,80%的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关键在于将健康习惯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 (一)饮食:合理搭配,为心脏“减负” 控盐限油少糖: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5克以内,大约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要尽量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烹饪时选择植物油,每日用量不超过25克,减少油炸、红烧等高油烹饪方式。同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日也不应超过25克,少喝奶茶、碳酸饮料等含糖饮品。 多吃“护心食材”:每周应食用2 - 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等,以补充Omega - 3脂肪酸,保护心脏健康。每天要保证摄入300 - 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同时摄入200 - 350克水果,以获取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此外,用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替代部分精米白面,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避免“隐形风险”:少喝浓咖啡和烈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聚餐时要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导致血脂骤升,给心脏带来额外负担。 (二)运动:适度锻炼,让心脏“动起来” 选对运动类型: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100 - 120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搭配每周2次的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练习等,增强肌肉力量。 避开“危险时段”:清晨6 - 10点是血压高峰期,深夜身体也处于相对疲劳状态,应避免在这两个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要进行5 - 10分钟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进行拉伸,使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的60% - 80%为宜。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痛、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久坐族必看:对于长时间久坐的人群,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做一些扩胸、转腰等动作,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液瘀滞增加血栓风险。 (三)作息与情绪:规律生活,给心脏“松绑” 保证优质睡眠:每天应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在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增加心梗风险。 管理情绪波动:长期处于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使心率骤升30 - 50次/分钟,容易引发血管痉挛。可通过冥想、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每天留出10分钟的“放空时间”,让心情得到放松。 戒烟刻不容缓:吸烟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使动脉粥样硬化速度加快3倍,二手烟同样具有显著危害。戒烟后1年,冠心病风险可下降50%,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应坚决戒烟。 三、紧急应对:黄金4分钟,把握生死关键 当心脏遭遇“突发危机”时,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数据显示,心梗发作后,每延迟1分钟抢救,心肌细胞就会大量坏死。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 - 6分钟,超过12分钟,心肌坏死率可达90%以上。 (一)识别“心梗信号”,警惕“非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胸骨后出现压榨性疼痛,伴有胸闷、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背部。 易被忽视的症状:女性可能出现恶心、乏力、肩背酸痛等症状;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气短、意识模糊;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感知较弱,可能无明显疼痛,仅感觉“不舒服”。 (二)正确急救:三步操作,抓住生机 第一步:立即休息:让患者坐下或躺下,避免活动加重心脏负担。解开患者的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通畅。 第二步:快速呼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准确地说明地址、症状、患者年龄和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切勿自行送医,以免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第三步:科学干预:若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若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但最多不超过3片。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胸部30次 + 人工呼吸2次,循环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四、特殊人群:量身定制,守护心脏健康 不同人群的心脏健康需求有所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守护方案。 (一)老年人:定期检查,严格控制 老年人应每年进行1次心血管检查,包括血压、血脂、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项目。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要避免突然停药或换药,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二)中青年:避免透支,提前预防 中青年人群应避免“透支式”工作,定期监测体重,将BMI控制在18.5 - 23.9之间。减少外卖摄入,避免久坐不动。若家族有心脏病史,需提前至35岁开始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三)慢性病患者:遵医嘱,综合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减药或停药。同时,要控制饮食、规律运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全方位保护心脏健康。 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它的健康不容忽视,且没有“后悔药”可吃。世界心脏日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次深刻的“健康提醒”。守护心脏健康,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每一口健康的饮食、每一次规律的运动、每一晚充足的睡眠,以及对每一次身体信号的重视。只有分秒必争地呵护心脏,才能让生命的“跳动”更加持久、有力。...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梗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在中医理论中,心梗普遍归咎于“气滞”“血瘀”和“阴虚”等病机。中医以其特有的理论和治疗原则,为心梗的预防与康复提供了独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对心梗的认识 气滞是指气的运行受阻,导致心脏的功能和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血瘀现象在心梗中极为常见,血流不畅会加速动脉硬化;阴虚则意味着身体的滋润不足,心脏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容易引发问题。中医通过调整气血、调和阴阳、活血化瘀等方法,达到预防和治疗心梗的目的。 二、心梗的中医预防 中药调理。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等功效。它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心梗的发生。黄芪,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功效。它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预防心梗。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止痛的功效。它能预防心梗的发生,以及缓解心梗引起的胸痹心痛等不适。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以促进血管修复和再生,预防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梗的发生率。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季更替密切相关。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有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心血管疾病。情志不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心梗。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预防心血管疾病。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要注意控制运动时长,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养。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心梗的重要诱因。因此,要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6克。高脂血症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等。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血脂、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心血管系统。绿茶、深色蔬菜、水果等都富含抗氧化物质。 三、心梗的中医康复治疗 中药调理。中药在心梗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辨证论治,选用活血化瘀、益气养阴、通阳散结的中药,来改善心肌供血、促进心肌修复、调节整体机能。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生脉散等。需要提醒的是,用药需根据个体差异,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针灸推拿。针灸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针对心梗患者,常选取内关、膻中、心俞等穴位,以缓解胸痛、心悸等症状,增强心脏功能。胸部推拿是以轻柔舒缓的手法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心前区不适、缓解焦虑和压力。 饮食调理。心梗患者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物。可适当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莲子等。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情志调节。情志因素对心梗的康复影响较大。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情志失调易伤心气。建议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人交流等方式,调畅情志,使心气平和,避免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运动康复。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度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和气血的运行。患者应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在心梗的预防与康复中,更注重于整体调理以及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调养、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情志调节和运动康复等手段,从身体和心理层面促进患者的健康。...

寒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高发季节。冬季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主要与气温变化、生活方式和生理变化等有关。 首先,气温骤降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血管会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加重; 同时,寒冷天气使人们更倾向于待在室内,户外活动相对减少,这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血脂水平升高,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此外,冬季是感冒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这些疾病也会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我们建议: 一是保持室内温暖,外出注意保暖; 二是适当增加室内运动,以保持血液循环; 三是运动前,增加热身活动; 四是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必要刺激; 五是饮食上应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食物,避免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 六是保持规律的作息,确保充足的睡眠。 心血管疾病发作,怎么办? 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冬至时节需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引起的血压波动,导致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尤其是三高的患者朋友,应按时服用药物,监控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心血管疾病发作时的典型预警信号包括胸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 同时也要关注部分非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咳嗽、出汗、乏力、肩颈手臂疼痛、牙痛等,这些可能是心血管症状的躯体表现。 当心血管急症发作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一是让患者平躺,避免过度活动; 二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助; 三是若患者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药物,应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四是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为急救争取更多“黄金时间”。 心血管疾病患者该怎么吃?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对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三低”饮食原则,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过度的调味和煎炸食品。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戒烟限酒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 建议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制订合适的饮食计划,以帮助控制病情,促进健康。对于已经植入血管支架或者心衰的患者,要注重心血管专科的康复训练,改善心脏健康。最后给大家一个心血管健康的口诀—“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多数人更多关注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传统因素”。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刊发一项研究显示,环境污染、社会压力、感染性疾病这三大“污染”,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促使血栓形成,甚至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威胁心血管健康。 “非传统因素”不容忽视 当前,心血管疾病仍是危害我国民众健康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3.3亿人,且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和肥胖等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危险因素。但现实中,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上述传统危险因素。2021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纳入6万余名首发心肌梗死患者数据,结果显示有15%的患者在发病前没出现任何传统风险因素。 近几十年,多国科学家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非传统因素展开研究。2003年“非典”暴发,科学家研究发现,感染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可直接攻击心肌细胞。2010年前后,世界多国开展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研究。《柳叶刀》杂志曾刊文显示,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中,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可导致心脏骤停、心律失常或缺血性中风,尤其是心梗。 这项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环境污染、社会压力、感染性疾病是冠心病三大危险因素。文章指出,这些因素的综合暴露及相互作用,会使人体产生有害代谢变化,增加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从表面看,这三大因素似乎都与心血管疾病无关。但在临床中,它们可能就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导火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剑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患者的病因在传统风险因素中找不到,可考虑这三者。 相互作用,加剧伤害 环境污染因素日益加剧。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其中,空气污染已成全球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环境原因。此前一项研究显示,空气污染(PM2.5和臭氧)造成欧洲79万人死亡,其中40%~80%死于心血管疾病。在空气污染中,PM2.5对心血管的伤害在近些年备受医学界关注。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研究称,高浓度的PM2.5会使血压升高,引发冠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不稳定,诱发心率失常甚至心肌组织改变。另外,随着全球变暖持续,热浪与空气污染具有协同效应,或导致心梗死亡率升高。 李剑补充说,光污染、噪音污染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就像给一个人不停地打肾上腺素,可能诱发心脏猝死”。土壤可能受重金属、杀虫剂等污染,不可避免地会污染食品、饮用水,最终通过氧化应激对人体造成伤害。水污染可能导致人体中的重金属积累,其中镉、铅和砷与不良心脏事件、心血管死亡事件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会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交孤立和消极行为(如不健康饮食或吸烟)共存,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压力过大损害身心。“近些年在临床中,我遇到过不少四十岁左右的患者,没有‘三高’等传统风险因素,突然就心梗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这些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当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人的血管内皮就会受到损害,促使动脉硬化早发,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若再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不良结局。 2023年《柳叶刀》曾刊发研究显示,社会压力、孤独和社会隔离等“情绪污染”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特别在新冠疫情后,该问题在全球更加显著。另一项纳入52个国家心血管患者数据的研究显示,慢性心理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翻倍有关。 多种感染增加患病风险。“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可对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李剑表示,呼吸道感染、牙周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衣原体感染已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李剑曾遇到一位患者,在就诊前刚接受肝移植手术,但术后不久就出现严重胸闷症状。这位患者在术后服用抗排异药物后,出现免疫力下降,继而发生病毒感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此外,美国《循环》杂志曾刊发研究表示,牙周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更高,因为有炎症的牙周组织可成为细菌产物和炎症介质的储存库,并将其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诱发甚至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新冠疫情期间,一些感染者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原因是患者在感染病毒后,身体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机制改变,造成斑块不稳定,血栓风险大幅增加;同时,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毒素血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风险。 “环境污染、社会压力和感染性疾病都不是孤立的,会通过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加大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欧洲心脏杂志》刊发的这项最新研究显示,如空气污染、光污染和噪音污染会引起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继而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控制紊乱;声光污染和社会压力会使人的应激激素失衡、破坏昼夜节律,加剧睡眠剥夺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聚集。 “内外兼修”防污染 两位受访专家指出,“三大污染”的危害不容小觑,所有人都需防范,特别是承受压力较大的上班族和学生、体弱多病且独居的老人要重点关注。 多措并举治理环境污染。相关管理部门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打造更多公共绿地,推动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化;推动实施“黑暗天空”政策,在晚上10点后要求购物中心、娱乐广场等关闭耀眼彩灯;在居住区域采取限制车流量、鸣笛等措施,做好噪声污染防治。从个人角度来看,如果空气质量不佳,可视情况使用空气净化器,若要外出可戴口罩,并在回家后立刻洗脸、洗手;居家做饭时,打开抽油烟机,少用煎炒烹炸等烹调方式,必要时可戴口罩炒菜;家中可选用厚密且遮光效果好的窗帘、安装双层玻璃窗,巧避光污染、隔绝噪音。 自我减压必不可少。如果做事过于追求完美、容易急躁,要及时调整。平时坚持规律运动、规律作息,压力大时可练习冥想,闲暇时常听轻音乐,多外出亲近大自然。对于赋闲在家的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平时要多与亲朋好友联络,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或老年学习班。如果一直感到压力大、情绪低落或是睡眠质量较差,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此外,建议进一步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理念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感染性疾病应防尽防。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口腔健康,不吃发霉变质食物,多人进餐尽量使用公筷;若有牙周红肿发炎、龋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提前注射疫苗。此外,体质虚弱、有基础疾病和卧床老人要注意保暖,按时服药,同时要控制好血糖、血压,吃饭细嚼慢咽,积极防范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