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高血压 Tag

“脾气爆,肝火旺”“肝血足,人不老”,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道出了肝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将肝脏喻为 “将军之官”,认为它掌管全身气血调度,主疏泄、藏血,是维系生理机能的核心脏腑。一旦肝脏功能失调,不仅自身受损,更会影响全身气血运行,累及五脏六腑 —— 其中,肝脏与血压的关联最为紧密,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的诸多高危因素,都与肝脏功能异常直接相关。 一、高血压的 4 大高危因素,皆与肝脏息息相关 肝脏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情志、藏血)贯穿代谢、情绪、睡眠等多个维度,一旦这些功能失衡,便会成为高血压的 “助推器”。 1. 肥胖:肝气郁结生痰湿,脂肪堆积升血压 肝脏主司疏泄,能调节全身气机流转、推动新陈代谢正常运行。一旦肝气郁结不畅,气机阻滞便会累及脾胃功能,导致脾虚生湿、痰湿内积,久而久之形成肥胖 —— 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会进一步通过三种机制升高血压:一是脂肪细胞分泌异常激素,干扰血压调节;二是引发胰岛素抵抗,加剧代谢紊乱;三是激活慢性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最终导致血压攀升。 2. 焦虑抑郁:肝气不舒酿情志病,不良习惯雪上加霜 中医认为 “肝主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顺畅则情绪平和,肝气郁结则易滋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志问题本身就会导致气血逆乱,直接诱发血压升高;更重要的是,情绪失衡往往会让人养成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而这些正是高血压的 “明确危险因素”,形成 “情绪差→伤肝→不良习惯→血压高” 的恶性循环。 3. 睡眠差:肝血不足失安寝,长期失眠致血压乱 “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时,心神得养、睡眠安稳;若肝血亏虚,“魂无所归”,便会出现失眠多梦、入睡困难、白天精神不济等问题。而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打乱人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进而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最终引发血压升高,形成 “肝血不足→失眠→血压高” 的闭环。 4. 更年期:肝肾阴虚失调节,情绪紊乱火上浇油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高血压发病率会显著上升,这与肝脏及相关脏腑功能变化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记载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绝”—— 此时女性肝肾阴虚,血压调节功能减弱;同时内分泌系统紊乱会加重肝气郁结,导致情绪抑郁、烦躁易怒,双重作用下,血压自然难以稳定。 二、传统医学视角:高血压的 4 类病机,均绕不开 “肝” 从中医理论来看,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虽复杂,但核心始终与 “肝” 相关,主要可分为以下 4 种类型,对应不同症状与调理方向: 1. 肝阳上亢型:肝郁化火,气血逆乱 长期情绪压抑、肝气不疏,郁结日久便会化火,导致肝阳上亢、气血向上逆乱,引发血压升高。典型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耳赤、脾气暴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调理核心为平肝潜阳、清肝泻热,需避免情绪激动,减少辛辣刺激饮食。 2. 痰湿壅盛型:肝犯脾胃,湿浊上扰 肝气郁结日久,会 “横犯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痰湿内生、壅滞体内;此时肝阳会裹挟痰湿向上侵扰头部清窍,引发血压升高。典型表现为:体型肥胖、头重如裹(像裹了湿布)、身体困重,舌淡暗、苔厚腻。调理核心为健脾化湿、平抑肝阳,需控制油腻饮食,加强脾胃运化。 3. 气滞血瘀型:肝郁阻络,血行不畅 肝气郁结会阻碍气血运行,长期下来形成 “瘀血”,瘀血阻滞血管脉络,便会导致血压升高。典型表现为:情绪低落、头痛如锥刺(固定部位疼痛)、舌色暗或紫暗,舌下络脉曲张,部分人还会伴随胸痛、月经有血块。调理核心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需注重情绪疏导,适当增加活动以促进气血运行。 4. 肝肾阴虚型:肝肾不足,阳失潜藏 若长期劳累、熬夜或年龄增长,会导致肝肾阴液亏虚;肝肾阴虚则无法 “潜藏” 肝阳,导致肝阳上亢,引发血压升高。典型表现为:耳鸣、腰膝酸软、体型偏瘦、夜间盗汗(睡时出汗、醒后汗止),舌淡暗。调理核心为滋补肝肾、平肝潜阳,需避免过度劳累,多吃滋养肝肾的食物。 三、养肝护肝防高血压:3 个维度,顺应肝的生理特性 养护肝脏、预防高血压的核心原则,是顺应肝脏 “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藏血” 的生理特性,从情绪、饮食、日常护理三方面入手: 1. 情绪舒畅:给肝脏 “松绑”,避免血压波动 情绪是影响肝气的关键 —— 长期负面情绪会 “捆住” 肝气,导致疏泄失常。建议:主动远离焦虑源,如减少过度关注负面新闻; 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如慢跑、听舒缓音乐、绘画、与朋友倾诉等,让肝气自然舒畅,从源头减少血压波动的诱因。 2....

高血压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会引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还是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显著增加了这些疾病的发病及死亡风险。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 27.5%。具体来看,18 - 44 岁人群患病率为 13.3%,45 - 59 岁人群患病率上升至 37.8%,而 60 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更是高达 59.2%。 高血压的发病与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不合理膳食占据重要地位,如高钠、低钾饮食以及过量饮酒等。目前,膳食干预已被国内外医学界广泛认可为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措施,对于改善血压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以下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五条实用的食养原则,助力改善日常膳食结构。 一、减钠增钾,饮食清淡 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钠盐摄入是首要任务。应采取多种措施,全面限制各类食物中的钠盐来源,争取将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 5 克以下。 与此同时,增加膳食中钾的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血压。建议高血压患者多食用富钾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等。对于肾功能良好的患者,可选择高钾低钠盐作为日常用盐。但需注意,不建议通过服用钾补充剂(包括药物)来降低血压。肾功能不全者在补钾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此外,高血压患者还需严格控制膳食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减少加工红肉制品(如培根、香肠、腊肠等)的摄入。 二、合理搭配,平衡膳食 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合理膳食原则,丰富食物种类,科学安排一日三餐。 在日常饮食中,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且深色蔬菜应占总蔬菜量的一半以上。同时,要明确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适量摄入谷类和薯类,其中全谷物或杂豆应占谷类的 1/4 - 1/2。蛋白质的补充也不容忽视,可优先选择奶类、鱼类、大豆及其制品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此外,要限制添加糖的摄入,减少食盐及含钠调味品(如酱油、酱类、蚝油、鸡精、味精等)的使用。 三、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对于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重是改善病情的重要举措。建议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具体标准为体质指数(BMI)在 18.5 - 23.9kg/m²(65 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放宽)。同时,男性腰围应控制在 85cm 以下,女性腰围应控制在 80cm 以下。 保持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身体运动对于控制体重和改善血压至关重要。应尽量减少静态行为时间,一般成年人每周应累计进行 2.5 - 5 小时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 1.25 - 2.5 小时的高强度有氧活动。无论是非高血压人群(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还是高血压患者(为降低血压),除日常活动外,建议每周进行 4 - 7 天、每天累计 30 - 60 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四、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应坚决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戒烟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在饮酒方面,应做到不饮或严格限制饮酒。即便少量饮酒,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风险程度与饮酒量呈正相关。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不饮酒,饮酒者应尽量戒酒。 此外,高血压患者还需注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精神紧张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应学会进行压力管理,可尝试认知行为干预,必要时可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以避免因精神压力引发血压波动。同时,要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五、监测血压,自我管理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及时了解血压数值及达标情况。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坚持长期治疗,做好自我管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心血管总体风险及血压水平制定合理的随诊计划。 适宜膳食模式推荐 (一)得舒饮食(DASH) 这种饮食模式富含新鲜蔬菜、水果、低脂(或脱脂)乳制品、禽肉、鱼、大豆和坚果以及全谷物。同时,严格限制含糖饮料和红肉的摄入,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水平较低,富含钾、镁、钙等矿物质、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二)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这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代表性膳食模式,具有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的特点。蔬菜水果供应充足,鱼虾等水产品丰富,奶类、豆类摄入量也较高,并且居民身体活动量较大。 (三)中国心脏健康膳食(C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