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9月 2025

每年9月29日的世界心脏日,宛如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着全球对心血管疾病这一“健康杀手”保持高度警惕。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触目惊心:每三个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而丧生。在中国,情况同样严峻,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因此倒下。更令人担忧的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正逐渐从中老年群体向35 - 55岁的中青年人群蔓延,心脏健康危机已然潜伏在我们身边。 一、现状剖析:忽视信号,健康危机暗涌 多数人对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常将其误判为普通的小毛病。熬夜后胸口闷痛,被简单地归结为“疲劳”;运动时气短,被当作是“体力差”;血压偏高却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然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的“突然爆发”,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累积的恶果。从血管内皮逐渐受损,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再到心梗、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往往隐藏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健康债”。一旦病情发作,后果不堪设想。 二、日常守护:点滴坚持,为心脏健康“投资” 心脏的健康,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医学研究证实,80%的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关键在于将健康习惯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 (一)饮食:合理搭配,为心脏“减负” 控盐限油少糖: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5克以内,大约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要尽量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烹饪时选择植物油,每日用量不超过25克,减少油炸、红烧等高油烹饪方式。同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日也不应超过25克,少喝奶茶、碳酸饮料等含糖饮品。 多吃“护心食材”:每周应食用2 - 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等,以补充Omega - 3脂肪酸,保护心脏健康。每天要保证摄入300 - 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同时摄入200 - 350克水果,以获取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此外,用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替代部分精米白面,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避免“隐形风险”:少喝浓咖啡和烈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聚餐时要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导致血脂骤升,给心脏带来额外负担。 (二)运动:适度锻炼,让心脏“动起来” 选对运动类型: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100 - 120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搭配每周2次的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练习等,增强肌肉力量。 避开“危险时段”:清晨6 - 10点是血压高峰期,深夜身体也处于相对疲劳状态,应避免在这两个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要进行5 - 10分钟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进行拉伸,使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的60% - 80%为宜。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痛、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久坐族必看:对于长时间久坐的人群,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做一些扩胸、转腰等动作,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液瘀滞增加血栓风险。 (三)作息与情绪:规律生活,给心脏“松绑” 保证优质睡眠:每天应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在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增加心梗风险。 管理情绪波动:长期处于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使心率骤升30 - 50次/分钟,容易引发血管痉挛。可通过冥想、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每天留出10分钟的“放空时间”,让心情得到放松。 戒烟刻不容缓:吸烟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使动脉粥样硬化速度加快3倍,二手烟同样具有显著危害。戒烟后1年,冠心病风险可下降50%,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应坚决戒烟。 三、紧急应对:黄金4分钟,把握生死关键 当心脏遭遇“突发危机”时,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数据显示,心梗发作后,每延迟1分钟抢救,心肌细胞就会大量坏死。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 - 6分钟,超过12分钟,心肌坏死率可达90%以上。 (一)识别“心梗信号”,警惕“非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胸骨后出现压榨性疼痛,伴有胸闷、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背部。 易被忽视的症状:女性可能出现恶心、乏力、肩背酸痛等症状;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气短、意识模糊;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感知较弱,可能无明显疼痛,仅感觉“不舒服”。 (二)正确急救:三步操作,抓住生机 第一步:立即休息:让患者坐下或躺下,避免活动加重心脏负担。解开患者的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通畅。 第二步:快速呼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准确地说明地址、症状、患者年龄和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切勿自行送医,以免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第三步:科学干预:若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若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但最多不超过3片。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胸部30次 + 人工呼吸2次,循环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四、特殊人群:量身定制,守护心脏健康 不同人群的心脏健康需求有所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守护方案。 (一)老年人:定期检查,严格控制 老年人应每年进行1次心血管检查,包括血压、血脂、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项目。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要避免突然停药或换药,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二)中青年:避免透支,提前预防 中青年人群应避免“透支式”工作,定期监测体重,将BMI控制在18.5 - 23.9之间。减少外卖摄入,避免久坐不动。若家族有心脏病史,需提前至35岁开始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三)慢性病患者:遵医嘱,综合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减药或停药。同时,要控制饮食、规律运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全方位保护心脏健康。 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它的健康不容忽视,且没有“后悔药”可吃。世界心脏日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次深刻的“健康提醒”。守护心脏健康,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每一口健康的饮食、每一次规律的运动、每一晚充足的睡眠,以及对每一次身体信号的重视。只有分秒必争地呵护心脏,才能让生命的“跳动”更加持久、有力。...

国庆佳节将至,境内外出行热度持续攀升。在这段欢乐的时光里,健康是安心旅途的基石。为了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假期,以下从出行前、旅途中、返程后以及特殊人群防护四个方面,为大家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南。 一、出行前:未雨绸缪,夯实健康基础 密切关注疫情动态,精准规划行程 出行前,务必密切留意目的地的疫情信息。据中国疾控中心提示,2025年国庆期间,诺如病毒肠炎、登革热、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需重点防范。若计划前往热带、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非洲等地,要提前查询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流行情况。特别是孕妇或处于备孕期的女性,应避免前往寨卡病毒高风险区域,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精心准备出行物资,防护应急两不误 出行物资的准备要兼顾防护与应急。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和消毒湿巾,确保手部卫生时刻在线。前往蚊虫活跃的地区,需备好含避蚊胺的驱蚊剂、浅色长袖衣物以及蚊帐。同时,根据目的地的天气情况,合理准备增减衣物。有基础疾病的人士,要携带足量的常用药品。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提前接种流感、新冠疫苗,降低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若出行前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一定要暂缓行程,及时就医,待身体恢复后再开启旅程。 二、旅途中:多管齐下,规避健康风险 传染病防护:切断传播途径,筑牢健康防线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在密闭的交通工具内,要科学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防止飞沫传播。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蚊媒传染病防范:伊蚊在上午7 - 9点、下午5 - 7点最为活跃,这段时间尽量避免在草丛、树荫等蚊虫密集的地方停留。住宿时,安装好纱门纱窗,睡前仔细检查蚊帐的密封性。外露的皮肤涂抹驱蚊剂,同时主动清理住宿环境中的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 肠道传染病预防:坚持“勤洗手、吃熟食、喝净水”的原则。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肉类、海鲜等食物要彻底煮熟,水果洗净后再食用。饮用水选择开水或未开封的包装水。若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要戴上手套,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处理,事后彻底洗手。 饮食作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平衡 国庆期间恰逢秋分,中医讲究“秋收敛藏”,过度放纵容易打破身体的平衡。饮食上,要少食辛辣,多选择润燥的食材,如银耳、梨等。聚餐时,选择证照齐全的餐饮机构,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肠胃负担。野外活动时,切勿采食不明野生菌、野菜,防止食物中毒。 作息方面,要拒绝“报复性熬夜”,尽量保持日常的生物钟。若熬夜后出现口干眼干的症状,可饮用麦冬百合菊花茶缓解,按压攒竹穴、睛明穴减轻眼部疲劳。行程安排不宜过满,每日要预留足够的休息时间。睡前用伸筋草泡脚15分钟,有助于缓解肌肉酸痛、改善睡眠质量。 特殊场景:注重细节防护,确保万无一失 入住酒店时,先打开窗户通风,用消毒湿巾擦拭遥控器、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贴身用品建议自带,更加卫生安全。接触动物时要格外谨慎,不触碰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不食用病死禽畜。若被猫狗抓伤,要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尽快接种狂犬疫苗。出境旅行者归国后14天内,要做好健康监测,配合出入境检疫要求。 三、返程后:持续关注,做好健康衔接 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及时就医排查 返程后,要持续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若出现发热、皮疹、腹泻、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饮食史及接触史,以便医生精准诊断。尤其是有登革热流行区旅居史的人员,要警惕“三痛”(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红”(面、颈、胸部潮红)症状,出现异常及时排查。 调整状态,恢复日常节奏 调整状态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逐步恢复规律的作息,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的工作。衣物要彻底清洗晾晒,行李箱表面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毒残留的风险。若家中有婴幼儿,成人出现咳嗽症状时要佩戴口罩,避免传染给易感人群。 四、特殊人群:精准防护,守护重点群体 老年人:减少聚集,备好急救药品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弱,应尽量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的停留时间。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防突发状况。 儿童:全程接种疫苗,加强饮食监护 儿童要全程接种麻腮风、百白咳等疫苗,增强免疫力。家长要做好手卫生,同时加强对孩子饮食的监护,确保饮食安全。 孕妇:规避风险地区,远离传染源 孕妇要严格规避寨卡病毒高风险地区,避免接触传染病患者,为自己和宝宝的健康负责。 健康是假期最美的“底色”。无论是踏上旅途欣赏美景,还是在家中享受悠闲时光,我们都要筑牢防护防线,坚守健康习惯。愿大家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尽情享受国庆假期的美好,平安顺遂地开启节后生活。...

中国・成都讯(2025 年 9 月)——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的引领下,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健康产业升级的关键。9 月 27 日至 28 日,由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成都高新医学会、美高梅官方网站集团协办的“中医医美与慢病治疗学术交流会”在成都高新医学会二楼会议室盛大召开。 锚定战略,构建中医药创新生态 “健康中国 2030”战略深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转型与国际化发展迫在眉睫。本次发布会立足中医药“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理念,创新融合分子营养学、基因科学等前沿技术,打造多维度、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会议着重探索“内调外养、标本兼治”模式的应用,挖掘中医药在延缓衰老、改善慢性病症状等方面的系统化价值,为公众提供更自然、高效的健康服务,助力构建中医药创新发展新生态。 权威齐聚,共探行业前沿路径 本次会议规格高、阵容强,吸引了众多重量级嘉宾。成都高新医学会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冯怀志、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基金会陈晓男理事长、四川美高梅官方网站集团马建中董事长、美高梅官方网站集团CEO谢蓉等领导及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代表出席,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大会由成都高新医学会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冯怀志致开幕词,冯主任肯定了此次会议是主办和协办单位共同响应“健康中国 2030”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医药在医美抗衰和慢病防治领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深度融合,为大众提供更自然更系统的健康解决方案。 顶尖专家与企业代表也带来精彩分享。 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企业战略顾问班允吉,剖析《中医医美抗衰及慢病治疗趋势》,展望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助力企业把握市场机遇。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空军医院副主任医师宋俊林,通过临床数据深度解读《修正人胎盘组织液临床治疗效果与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美高梅官方网站集团创始人、分子药理学、分子营养学专家马建中,围绕《美高梅官方网站分子营养产品结合修正人胎盘组织液治疗方案》,解析分子营养学与中医药结合的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新思路。 国家岐黄传人、世界针灸联合会核心成员钟林,结合实操经验与典型案例,分享中医全科诊疗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议题丰富,推动产学研用融合 会议议程涵盖学术交流、案例分享与趋势展望三大板块,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在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板块,嘉宾聚焦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探讨创新疗法的科学依据与临床效果;在行业趋势与战略布局板块,分析中医医美抗衰市场潜力,解读慢病管理政策机遇与挑战;在实操经验与成果转化板块,通过真实案例展示中医药在皮肤健康、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综合干预效果,为从业者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多方协同,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成都高新医学会发挥学术平台优势,搭建交流桥梁;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基金会提供政策与学术支持;美高梅官方网站集团作为中医药现代化标杆企业,展示最新成果,携手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此次发布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医药在抗衰与慢病治疗领域迈入“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新阶段。未来,各方将持续整合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力量,推动中医药创新成果落地,为全球健康产业贡献中国方案,助力“人人享有健康”愿景早日实现。...

近年来,“抗炎”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 “抗炎”,从抗炎蔬菜汁、定制抗炎食谱到各类抗炎保健品,相关内容层出不穷,明星与网红也纷纷加入支持者行列。在这股热潮推动下,“炎症” 似乎成了健康的 “头号敌人”。但事实上,真正助力健康长寿的并非追求 “无炎状态”,而是让炎症维持在 “有用且无害” 的合理区间。 炎症为何会 “失控” 炎症本身是免疫系统的 “保护性反应”。当身体遭遇感染或损伤时,免疫系统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损区域,清除病原体并修复损伤,这一过程所呈现的就是炎症。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平衡容易被打破,进而引发 “炎症失控”。 衰老:免疫功能全方位减弱 “免疫衰老是一个渐进且不可逆的过程。”20 岁左右,人体免疫功能达到巅峰,此时免疫细胞数量充足、应答速度快。但此后,据部分研究估算,免疫功能会以每年 1%~2% 的速度缓慢下降,60 岁是关键节点,此时 T 细胞(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数量会锐减至巅峰时期的 30%,身体抵抗力显著削弱。 免疫衰老还伴随着 “功能退化”。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信号传递能力持续减弱,无法及时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另一方面,长期 “战斗” 的 T 细胞会陷入 “疲惫” 状态,失去年轻时的战斗力。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本应留存下来对付未知新病原体的初始淋巴细胞,会被过度 “征调” 转化为仅针对已知病原体的记忆细胞。这就导致当同时感染一种新病毒时,老年人的发病时间往往晚于年轻人,且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过强:免疫反应存在自伤风险 当然,免疫功能也不是越 “年轻” 越好,尤其是对于 60 岁以上的人群。日前,美国梅奥诊所阿里克斯医学院发表在英国《自然・衰老》杂志的综述指出,部分老年人因长期高蛋白饮食、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免疫系统仍能保持类似年轻人的活跃度,但相应的代价是自身免疫病风险显著增加。 这种 “过强” 本质上是 “调节失灵”。年轻人的免疫系统能精准锁定外敌,但老年人的身体修复能力下降、慢性损伤增多,若免疫系统仍保持强反应,很可能 “认错目标”,将正常组织当作 “敌人” 攻击,还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等免疫反应过度的情况。 炎症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其持续时间和强度。急性炎症是身体的 “应急保护机制”,比如皮肤破损后的红肿热痛,是组织在进行修复;流感时发烧,是免疫系统通过升高体温来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短期炎症(通常不超过 7 天)是身体自愈的关键。而慢性低度炎症则完全不同,它往往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像 “文火焖烧” 一样侵蚀身体器官,不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诱发 2 型糖尿病、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还可能与肺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相关。 找到炎症的 “长寿区间” 所谓...

在如今的国人体检报告中,“血管斑块” 已成为高频词汇。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因斑块未引发明显症状便疏于关注,直到血管壁内的病变悄然进展,最终诱发心梗、脑梗等凶险的心脑血管事件,此时再干预往往为时已晚。因此,深入了解斑块的构成、类型及危险程度,做好早期干预与控制,才能将健康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斑块 “全景图”:高发现状与形成本质 1. 触目惊心的检出数据 我国血管斑块的检出率已呈现 “高覆盖、低龄化” 趋势:约 1/3 成年人存在颈动脉斑块,60 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接近 100%,即便 20 岁以上的年轻群体,检出率也高达 36.2%。这意味着,斑块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属问题”,各年龄段人群都需警惕。 2. 斑块的 “诞生”: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 斑块并非突然形成,而是血管壁对损伤的长期慢性炎症反应结果,主要经历三个核心阶段: 内皮细胞损伤: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熬夜等因素,会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形成 “微小伤口”; 脂质沉积与氧化: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趁机渗入血管壁,氧化后成为 “有毒脂质”; 炎症与泡沫细胞形成:免疫系统识别到氧化脂质后,会派遣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堆积后,逐渐演化成斑块的雏形。 二、斑块 “分类册”:三类主要类型及风险差异 临床上,根据斑块的稳定性与危险程度,主要将其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 “破坏力” 与应对方式大不相同: 1. 软斑:易破裂的 “罪犯斑块” 软斑又称易损斑块,是最危险的类型,堪称心脑血管事件的 “主要凶手”。其特点是 “皮薄馅大”—— 内部是巨大的脂质核心(含大量胆固醇酯、结晶及坏死细胞碎片),外部覆盖的纤维帽却极薄(常低于 65 微米),且胶原含量少、韧性差。这种结构使其难以承受血管搏动与血流冲击,极易破裂。一旦破裂,斑块内的 “有毒物质” 会暴露在血液中,瞬间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的风险极高。 2. 硬斑:相对稳定但需警惕 “钙化风险” 硬斑也称稳定斑块,内部以钙化、纤维组织为主,纤维帽厚且坚固,短期内破裂风险较低,但可能因斑块体积过大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流。更需注意的是,过度钙化的硬斑会变得 “脆硬”,如同老化的石头,可能在血流冲击下出现碎裂,尖锐的碎片刺破血管壁,同样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3. 混合斑:稳定性 “看成分” 混合斑内部是脂质与钙化的混合体,纤维帽薄厚不均,其危险程度取决于 “优势成分”:若脂质占比高、纤维帽薄,则接近软斑的风险;若钙化占比高、纤维帽厚,则更偏向硬斑的稳定性。 三、高危斑块 “深度解析”:三种致血栓类型的核心特点 近些年,医学界对斑块危险性的认知不断更新,不再仅以血管狭窄程度判断风险(此前认为狭窄超 70% 才高危),而是发现狭窄小于 50% 的易损斑块(如溃疡、出血型)同样危险,且将炎症指标、血流剪切力(血流与血管内皮的摩擦力)纳入评估体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心血管影像学》的新研究,进一步将高危斑块明确为三类易引发血栓的类型: 1. 易破裂斑块: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淀粉豆,又称杂豆,涵盖红小豆、绿豆、芸豆、干豌豆、干蚕豆、干豇豆、干扁豆、鹰嘴豆等多种豆类。这类食材有着鲜明的营养优势:脂肪含量极低,淀粉含量却高达 60% 左右,因此常被视作主食的重要补充;蛋白质含量超过 20%,虽不及大豆,却远超大米(7%)、玉米(8%)、小麦(10%)、燕麦(12%)等常见谷物,且蛋白质质量优良,与谷类搭配食用时,能实现氨基酸互补,大幅提升营养吸收效率。凭借丰富的营养构成,淀粉豆尤其适合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高的 “四高” 人群,成为日常膳食中的健康助力。​ 一、控血压:多重成分协同守护血管健康​ 对于血压高人群而言,淀粉豆中的三类成分能发挥显著的控压作用。​ 首先是钾元素。数据显示,绿豆、红小豆、红芸豆的钾含量分别达到 787 毫克 / 100 克、860 毫克 / 100 克、1215 毫克 / 100 克,是精米白面的六七倍甚至十多倍。在日常主食中,若用适量淀粉豆替代部分精米白面,能有效改善膳食中的钾钠比例,帮助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进而辅助控制血压。​ 其次是镁元素。淀粉豆的镁含量同样远高于精米白面,充足的镁能阻止钾元素从细胞中外流,同时有助于减轻血管压力,为维持正常血压提供重要支持。​ 再者是抗营养成分。淀粉豆的豆皮中含有植酸、单宁、皂甙和蛋白酶抑制剂等物质,这些成分在合理摄入范围内,能对血压控制起到积极辅助作用。​ 此外,淀粉豆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也不容忽视。其维生素 B1、维生素 B2 等 B 族维生素含量明显高于精米白面,叶酸含量更是远超糙米、全麦粉、燕麦、藜麦等全谷物。充足的叶酸能帮助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该指标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若搭配维生素 B2、维生素 B6 等其他 B 族维生素,护心效果会更为显著。​ 二、稳血糖:低 GI 特性 + 膳食纤维双重控糖​ 针对血糖高人群,淀粉豆的控糖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其豆皮中的抗营养成分能降低食物的消化吸收率,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速度,避免血糖在餐后快速飙升。​ 另一方面,淀粉豆是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膳食纤维不仅能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量,还能延迟其吸收过程,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血糖。​ 从数据来看,各类淀粉豆的升糖指数(GI)仅在 24~48 之间,远低于 55 的低 GI 食物标准;即便将其打成粉、碾成泥,或用压力锅煮至软烂,GI 值仍显著低于白米饭和白馒头。我国一项覆盖 8 万多人的研究更证实,与每天仅摄入 5.6...

“凌晨 5 点晨跑打卡”“三餐只吃水煮青菜”“一口甜食都不碰”—— 如今,“自律即健康” 的观念逐渐异化为一种生活教条,更有人将其当作评判他人的标尺:体重上涨是 “管不住嘴”,查出慢病是 “作息散漫”。仿佛只要足够自律,就能抵御所有健康风险。然而,英国爱丁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教授德维・斯里达尔在《如何避免过早死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健康从不是一场 “个人英雄主义” 的修行,而是公共政策、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与个人选择共同编织的结果 环境:决定健康选择的 “隐形推手” 个人的饮食、运动、作息,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选择,而是被周边环境牢牢牵着走。当我们站在便利店货架前,高糖高油的超加工食品触手可及,而新鲜蔬果需要特意去菜场挑选、回家清洗烹饪;当出租屋小到容不下一张瑜伽垫,家附近的公园要步行半小时才能到,健身房年卡价格堪比半个月工资 —— 此时,“规律运动” 的决心很容易被 “太麻烦”“不划算” 打败。 很多人并非 “不想健康”,而是在不利环境中,个人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就像斯里达尔形容的:好的环境会让健康像走平路一样轻松,糟糕的环境则会把健康变成爬陡坡的艰难挑战。 公共政策:让健康从 “靠毅力” 变 “自然而然” 若想打破 “环境阻碍健康” 的困境,公共政策的作用至关重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史宇晖强调,科学的政策能降低健康行为的门槛,让 “选择健康” 成为最省力的选项,而非需要咬牙坚持的 “苦差事”。 这样的案例早已在全球落地:荷兰阿姆斯特丹自 1895 年起就通过政策激励自行车道建设,如今全市自行车道总长超 400 公里,成为 “世界自行车之都”。骑行这种 “黄金有氧运动” 融入日常通勤,让该市居民预期寿命比荷兰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2.3 岁;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则通过征收 “糖税” 拉高含糖饮料成本,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当地含糖饮料消费量显著下降 —— 这些都证明,政策无需强迫人们 “自律”,只需搭建好健康的框架,就能引导行为自然发生。 更重要的是,政策还能通过塑造文化氛围,让健康成为集体共识。当 “骑行友好”“少糖健康” 成为社会默认的生活方式,其影响力会远超单一政策,成为更持久的行为规范。 健康长寿:需要四方合力搭建 “保护网” 无论是政策引导,还是环境优化,最终都需要多方协作,才能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健康支持体系。斯里达尔与许静等专家共同提出,打造健康环境需形成 “四方合力”,缺一不可。 1. 健康政策:融入生活场景,降低行动门槛 政策的核心是 “让健康无处不在”。一方面,要让健康设施与日常场景深度绑定:推进 “15...

“每天一小杯红酒,有益心脏健康”—— 这个流传数十年的说法,早已悄然延伸为 “适度饮酒能保护大脑、预防痴呆” 的共识。在 “J 形曲线” 理论的加持下,许多人坚信:完全不饮酒者和酗酒者健康风险最高,唯有偶尔小酌的 “适度饮酒者” 能占据健康高地。然而,2024 年多项突破性研究的出炉,正以无可辩驳的证据,彻底击碎这个深入人心的 “健康常识”。 传统认知的致命漏洞:混淆 “相关” 与 “因果” 过往支撑 “适度饮酒有益” 的研究,几乎都基于观察性研究—— 科学家通过长期追踪人群的饮酒习惯与健康状况,发现 “每天喝一小杯” 的群体痴呆症发病率似乎更低。但这种研究方法存在无法回避的缺陷:难以剥离 “混杂因素” 的干扰。 那些习惯每天浅酌一杯的人,往往本身就拥有更优的生活状态:他们可能收入更高、饮食更均衡、坚持规律运动,且社交活动频繁。这些因素本身就是降低痴呆风险的关键变量,我们根本无法分辨:是那杯酒在发挥保护作用,还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默默护航?这正是典型的 “相关不等于因果” 谬误 —— 并非酒精守护了大脑,而是拥有健康习惯的人恰好选择了适度饮酒。更值得警惕的是 “禁酒者偏倚”:部分人因潜在健康问题主动戒酒,这会让观察数据天然偏向 “适度饮酒更健康” 的错误结论。 基因密码揭秘:不存在 “安全饮酒阈值” 为突破观察性研究的局限,科学家启用了被誉为 “大自然随机对照试验” 的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直击酒精与痴呆的因果核心。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 “基因彩票” 的随机性:人类出生时会随机继承影响酒精代谢的基因变异,比如 ADH1B 基因的 rs1229984 变异体,会让人更快分解酒精,饮酒后立刻出现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这类人天生饮酒量远低于常人。 由于基因分配与后天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无关,研究者得以清晰对比 “天生少喝组” 与 “无限制组” 的痴呆风险。2024 年,Pasi S. Kolk 团队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的研究首次证实:在遗传学分析中,“J...

​入秋后气温转凉、环境变化,人体适应能力易受挑战,成为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的高发期。想要安稳度秋,先从了解秋季气候与疾病的关联开始,再针对性做好防护,才能为健康筑起 “防火墙”。​ 一、为何秋季易遭病毒 “偷袭”?气候特点是关键​ 秋季的三大气候特征,恰好为病毒传播和疾病发作创造了条件,需重点关注:​ 气温骤降,呼吸道防线变弱:秋季昼夜温差常达 10℃以上,人体血管需频繁 “收缩 - 扩张” 调节体温,这会让呼吸道黏膜处于 “应激状态”,防御病毒的能力明显下降。比如流感病毒,在 1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可延长至数天,通过飞沫、接触传播的效率大幅提升,这也是秋季流感高发的重要原因。​ 空气干燥,病毒易 “飘着传播”:秋季空气湿度多低于 50%,呼吸道黏膜会因水分快速流失变得干燥脆弱,像失去 “保护罩” 一样容易被病毒侵入。同时,干燥环境让病毒颗粒更易悬浮在空气中,人在室内外活动时,吸入含病毒颗粒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免疫力 “换季滑坡”:夏季高温消耗大,人体免疫力本就处于 “恢复期”,而秋季日照时间缩短,维生素 D 合成减少(维生素 D 对免疫细胞识别病原体至关重要),双重作用下,免疫系统对病毒的 “识别力” 和 “战斗力” 都会减弱,更易被疾病找上门。​ 二、秋季这 4 类疾病最高发,症状对照早识别​ 不同系统的疾病在秋季各有特点,学会区分症状,才能及时应对:​ (一)呼吸道疾病:咳嗽、发热要警惕​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症状来得急且重 —— 多突发高热(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儿童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严重时会引发肺炎。​ 普通感冒:症状较温和,以鼻塞、流涕、喉咙干痛为主,一般无高热,一周左右可自愈,但传染性强,易在家庭、办公室传播。​ 过敏性鼻炎:秋季花粉(如豚草、蒿属花粉)、尘螨增多,易诱发鼻痒、阵发性打喷嚏(一次可打 5-10 个)、清水样鼻涕,无发热症状,可与普通感冒区分;若不及时缓解,可能诱发哮喘。​ 支气管炎 / 肺炎: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咳痰(白色或黄色脓痰)、胸闷,严重时会呼吸困难;婴幼儿、老人易发展为肺炎,需及时就医。​ (二)消化道疾病:呕吐、腹泻别忽视​ 轮状病毒腹泻:5 岁以下儿童高发,初期会呕吐,随后出现水样便(每天可达 5-10 次),易导致脱水,表现为 “尿量减少、口唇干燥”,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诺如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成人多以呕吐为主,儿童多腹泻,常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暴发,确诊后需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宛如大自然奏响的一曲和谐乐章,平分了秋季,也带来了昼夜均长、寒暑相平的独特气候特征。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顺应时节进行科学养生,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平衡五味 秋分时节,天气愈发干燥,燥邪易伤人体津液,导致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所以,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首要原则。 多吃白色食物是不错的选择,白色入肺,能滋养肺阴。梨,肉质鲜嫩,汁多味甜,具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的功效,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煮成梨汤,都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百合,味甘微苦,性平,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与银耳、莲子等一同炖煮,制成美味的甜品。白萝卜,有“小人参”之称,能下气消食、润肺生津,可凉拌、清炒或煲汤。 同时,要注意平衡五味。秋季宜少辛增酸,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易发散耗气,加重秋燥对人体的伤害;而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柠檬等,具有收敛肺气的作用。此外,还应适当多吃些酸味果蔬,如柑橘、柚子等,既能滋养肺阴,又能增强肝脏功能。 此外,秋分后可适当进补,但不可盲目。对于体质虚弱者,可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红枣、蜂蜜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能滋养身体,增强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进补,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 起居作息:早睡早起,添衣保暖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分时节,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人体的生物钟也应随之调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早起则能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过度。建议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要注意适时添衣保暖,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但添衣也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影响身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即民间所说的“春捂秋冻”。“秋冻”要适度,当感到寒意时,应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是要注意颈部、腹部、脚部的保暖。颈部是人体的重要通道,受凉后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腹部保暖不足会导致脾胃虚寒,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脚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受凉后易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此外,还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减少病菌滋生。同时,要注意调节室内湿度,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保持空气湿度在 40% - 60%之间,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运动锻炼:适度适量,动静结合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气血运行,但要注意适度适量,避免过度劳累。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至关重要。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散步 30 分钟以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刚柔相济,能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瑜伽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各种体式的伸展和扭转,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运动时间也有讲究。早晨气温较低,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可选择在上午 9 - 10 点或下午 4 - 5 点进行锻炼,此时气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运动后要进行拉伸放松,避免肌肉拉伤。 情志调节:宁心安神,保持乐观 秋季万物凋零,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而情志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悲伤、忧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秋分时节要注重情志调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舒缓情绪,选择一些轻松愉悦、悠扬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轻音乐等,让身心在音乐中得到放松和滋养。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情志的方式,走进大自然,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能让人心旷神怡,忘却烦恼。此外,还可以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亦莫忽于起居、运动与情志。秋分时节,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从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等方面进行全面调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迎接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