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17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被遗忘的时光与守护的力量
在养老院的午后,72 岁的张奶奶反复抚摸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却叫不出照片里子女的名字;餐桌上,曾是厨师的李爷爷盯着碗筷发呆,忘记了如何拿起勺子 —— 这些看似 “老糊涂” 的场景,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沉重的医学名词:阿尔茨海默病。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它正以 “悄无声息的侵蚀”,夺走千万人的记忆与自我,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挑战。了解这种疾病,既是对患者的尊重,更是守护身边人的必要前提。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 “正常衰老”,而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脑部疾病。1906 年,德国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发现患者脑部存在异常的 “淀粉样蛋白斑块” 和 “神经原纤维缠结”—— 这两种物质会像 “毒素” 一样破坏神经细胞,导致大脑功能逐渐衰退。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3》显示,我国现有患者约 1500 万,每 20 秒就有 1 人确诊,预计 2050 年患者数量将突破 4000 万。更令人揪心的是,疾病早期症状隐匿,约 6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首先要读懂它的 “症状信号”。疾病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各有不同。早期(发病 1-3 年)最典型的症状是 “选择性记忆减退”:患者可能忘记刚发生的事(如早餐吃了什么),却能清晰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会反复询问同一问题,找不到常用物品(如钥匙、眼镜),甚至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如家门口走错方向)。此时患者的生活仍能自理,但情绪可能出现波动,比如因记不起事情而焦虑、易怒。 进入中期(发病 2-10 年),症状会全面加重。记忆障碍延伸到 “远期记忆”,患者可能忘记自己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甚至认不出配偶和子女;语言能力退化,说话颠三倒四,无法完整表达想法(如想喝水却说 “要那个圆圆的东西”);行为出现异常,可能突然离家出走、捡拾垃圾、重复无意义动作(如反复开关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幻觉、妄想(如怀疑家人偷东西、觉得有人害自己)。此时患者已无法独立生活,吃饭、穿衣、洗澡都需要他人协助。 晚期(发病 8-12 年)的患者则陷入严重的 “自我丧失”。大脑功能基本衰竭,无法行走、吞咽,失去语言能力,只能通过呻吟、表情表达需求;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容易引发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最终往往因并发症离世。这个阶段,患者的生命质量大幅降低,照护难度也达到顶峰。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目前医学上尚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多种 “风险因素”。不可控因素中,年龄是最主要的:65 岁后发病率每 5 年增加 1 倍,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