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9月 2025

每年9月29日的世界心脏日,宛如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着全球对心血管疾病这一“健康杀手”保持高度警惕。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触目惊心:每三个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而丧生。在中国,情况同样严峻,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因此倒下。更令人担忧的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正逐渐从中老年群体向35 - 55岁的中青年人群蔓延,心脏健康危机已然潜伏在我们身边。 一、现状剖析:忽视信号,健康危机暗涌 多数人对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常将其误判为普通的小毛病。熬夜后胸口闷痛,被简单地归结为“疲劳”;运动时气短,被当作是“体力差”;血压偏高却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然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的“突然爆发”,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累积的恶果。从血管内皮逐渐受损,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再到心梗、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往往隐藏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健康债”。一旦病情发作,后果不堪设想。 二、日常守护:点滴坚持,为心脏健康“投资” 心脏的健康,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医学研究证实,80%的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关键在于将健康习惯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 (一)饮食:合理搭配,为心脏“减负” 控盐限油少糖: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5克以内,大约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要尽量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烹饪时选择植物油,每日用量不超过25克,减少油炸、红烧等高油烹饪方式。同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日也不应超过25克,少喝奶茶、碳酸饮料等含糖饮品。 多吃“护心食材”:每周应食用2 - 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等,以补充Omega - 3脂肪酸,保护心脏健康。每天要保证摄入300 - 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同时摄入200 - 350克水果,以获取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此外,用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替代部分精米白面,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避免“隐形风险”:少喝浓咖啡和烈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聚餐时要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导致血脂骤升,给心脏带来额外负担。 (二)运动:适度锻炼,让心脏“动起来” 选对运动类型: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100 - 120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搭配每周2次的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练习等,增强肌肉力量。 避开“危险时段”:清晨6 - 10点是血压高峰期,深夜身体也处于相对疲劳状态,应避免在这两个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要进行5 - 10分钟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进行拉伸,使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的60% - 80%为宜。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痛、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久坐族必看:对于长时间久坐的人群,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做一些扩胸、转腰等动作,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液瘀滞增加血栓风险。 (三)作息与情绪:规律生活,给心脏“松绑” 保证优质睡眠:每天应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在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增加心梗风险。 管理情绪波动:长期处于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使心率骤升30 - 50次/分钟,容易引发血管痉挛。可通过冥想、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每天留出10分钟的“放空时间”,让心情得到放松。 戒烟刻不容缓:吸烟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使动脉粥样硬化速度加快3倍,二手烟同样具有显著危害。戒烟后1年,冠心病风险可下降50%,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应坚决戒烟。 三、紧急应对:黄金4分钟,把握生死关键 当心脏遭遇“突发危机”时,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数据显示,心梗发作后,每延迟1分钟抢救,心肌细胞就会大量坏死。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 - 6分钟,超过12分钟,心肌坏死率可达90%以上。 (一)识别“心梗信号”,警惕“非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胸骨后出现压榨性疼痛,伴有胸闷、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背部。 易被忽视的症状:女性可能出现恶心、乏力、肩背酸痛等症状;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气短、意识模糊;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感知较弱,可能无明显疼痛,仅感觉“不舒服”。 (二)正确急救:三步操作,抓住生机 第一步:立即休息:让患者坐下或躺下,避免活动加重心脏负担。解开患者的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通畅。 第二步:快速呼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准确地说明地址、症状、患者年龄和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切勿自行送医,以免途中延误抢救时机。 第三步:科学干预:若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若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但最多不超过3片。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胸部30次 + 人工呼吸2次,循环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四、特殊人群:量身定制,守护心脏健康 不同人群的心脏健康需求有所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守护方案。 (一)老年人:定期检查,严格控制 老年人应每年进行1次心血管检查,包括血压、血脂、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项目。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要避免突然停药或换药,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二)中青年:避免透支,提前预防 中青年人群应避免“透支式”工作,定期监测体重,将BMI控制在18.5 - 23.9之间。减少外卖摄入,避免久坐不动。若家族有心脏病史,需提前至35岁开始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三)慢性病患者:遵医嘱,综合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减药或停药。同时,要控制饮食、规律运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全方位保护心脏健康。 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它的健康不容忽视,且没有“后悔药”可吃。世界心脏日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次深刻的“健康提醒”。守护心脏健康,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每一口健康的饮食、每一次规律的运动、每一晚充足的睡眠,以及对每一次身体信号的重视。只有分秒必争地呵护心脏,才能让生命的“跳动”更加持久、有力。...

国庆佳节将至,境内外出行热度持续攀升。在这段欢乐的时光里,健康是安心旅途的基石。为了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假期,以下从出行前、旅途中、返程后以及特殊人群防护四个方面,为大家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南。 一、出行前:未雨绸缪,夯实健康基础 密切关注疫情动态,精准规划行程 出行前,务必密切留意目的地的疫情信息。据中国疾控中心提示,2025年国庆期间,诺如病毒肠炎、登革热、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需重点防范。若计划前往热带、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非洲等地,要提前查询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流行情况。特别是孕妇或处于备孕期的女性,应避免前往寨卡病毒高风险区域,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精心准备出行物资,防护应急两不误 出行物资的准备要兼顾防护与应急。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和消毒湿巾,确保手部卫生时刻在线。前往蚊虫活跃的地区,需备好含避蚊胺的驱蚊剂、浅色长袖衣物以及蚊帐。同时,根据目的地的天气情况,合理准备增减衣物。有基础疾病的人士,要携带足量的常用药品。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提前接种流感、新冠疫苗,降低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若出行前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一定要暂缓行程,及时就医,待身体恢复后再开启旅程。 二、旅途中:多管齐下,规避健康风险 传染病防护:切断传播途径,筑牢健康防线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在密闭的交通工具内,要科学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防止飞沫传播。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蚊媒传染病防范:伊蚊在上午7 - 9点、下午5 - 7点最为活跃,这段时间尽量避免在草丛、树荫等蚊虫密集的地方停留。住宿时,安装好纱门纱窗,睡前仔细检查蚊帐的密封性。外露的皮肤涂抹驱蚊剂,同时主动清理住宿环境中的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 肠道传染病预防:坚持“勤洗手、吃熟食、喝净水”的原则。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肉类、海鲜等食物要彻底煮熟,水果洗净后再食用。饮用水选择开水或未开封的包装水。若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要戴上手套,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处理,事后彻底洗手。 饮食作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平衡 国庆期间恰逢秋分,中医讲究“秋收敛藏”,过度放纵容易打破身体的平衡。饮食上,要少食辛辣,多选择润燥的食材,如银耳、梨等。聚餐时,选择证照齐全的餐饮机构,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肠胃负担。野外活动时,切勿采食不明野生菌、野菜,防止食物中毒。 作息方面,要拒绝“报复性熬夜”,尽量保持日常的生物钟。若熬夜后出现口干眼干的症状,可饮用麦冬百合菊花茶缓解,按压攒竹穴、睛明穴减轻眼部疲劳。行程安排不宜过满,每日要预留足够的休息时间。睡前用伸筋草泡脚15分钟,有助于缓解肌肉酸痛、改善睡眠质量。 特殊场景:注重细节防护,确保万无一失 入住酒店时,先打开窗户通风,用消毒湿巾擦拭遥控器、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贴身用品建议自带,更加卫生安全。接触动物时要格外谨慎,不触碰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不食用病死禽畜。若被猫狗抓伤,要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尽快接种狂犬疫苗。出境旅行者归国后14天内,要做好健康监测,配合出入境检疫要求。 三、返程后:持续关注,做好健康衔接 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及时就医排查 返程后,要持续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若出现发热、皮疹、腹泻、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饮食史及接触史,以便医生精准诊断。尤其是有登革热流行区旅居史的人员,要警惕“三痛”(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红”(面、颈、胸部潮红)症状,出现异常及时排查。 调整状态,恢复日常节奏 调整状态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逐步恢复规律的作息,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的工作。衣物要彻底清洗晾晒,行李箱表面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毒残留的风险。若家中有婴幼儿,成人出现咳嗽症状时要佩戴口罩,避免传染给易感人群。 四、特殊人群:精准防护,守护重点群体 老年人:减少聚集,备好急救药品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弱,应尽量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的停留时间。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防突发状况。 儿童:全程接种疫苗,加强饮食监护 儿童要全程接种麻腮风、百白咳等疫苗,增强免疫力。家长要做好手卫生,同时加强对孩子饮食的监护,确保饮食安全。 孕妇:规避风险地区,远离传染源 孕妇要严格规避寨卡病毒高风险地区,避免接触传染病患者,为自己和宝宝的健康负责。 健康是假期最美的“底色”。无论是踏上旅途欣赏美景,还是在家中享受悠闲时光,我们都要筑牢防护防线,坚守健康习惯。愿大家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尽情享受国庆假期的美好,平安顺遂地开启节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