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控制体重、均衡饮食、积极运动、远离烟酒……这些护心原则众所周知,可现实生活中,当压力和繁忙接踵而至时,这些原则在很多人身上便只成了口号,而非行动。医生们的工作可能比很多人都繁重,但他们却有一套自己的护心秘诀。5位著名心脏专家,来与大家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 洪昭光 利用零散时间锻炼 古今中外,所有医学家都很重视体育运动。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在爱琴海边的山上刻着几句话:“你想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你想美丽吗?你就跑步吧。”这足以证明运动对健康、长寿、防病的重要性,所以我非常推崇运动护心。 平时工作忙,如果没有大块的运动时间,我喜欢利用零散时间锻炼,难度不用太大,只要长期坚持,就能收获良好的强身健体效果。比如,我会在看新闻联播时原地跑几分钟,然后休息一会儿,既节省时间,运动效率又高,可以强健筋骨,加强血液循环;我还喜欢搓手、拍手,给自己做个全身按摩,方法很简单:两只手互搓发热后,利用这个余温从上到下搓揉一下脸、耳朵、肩膀、胸部、腹部、双膝、脚心,全身都会觉得很舒服。 世界卫生组织莫尼卡方案有关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地区性变化的调研,曾访问了一位104岁的老太太,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还能爬树,她一直练习摇橹划船的动作,肩、肘、手指、腰、髋关节都跟着动,我也跟着学,做起来不费力还很舒服。古人苏东坡也爱健身,坚持做八段锦和全身按摩。他曾说:“初数日不甚觉,百十日后功效不可量,胜过药食百倍。”我将这句话记在心中,一直坚持,不仅身体健康,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给心脏留一个“小课间” 人们白天要不停走动、工作,心脏也会跳得急促且有力,晚上进入休息状态,心脏便会调整为“休眠模式”,跳动变缓、搏动减弱。如果此时人们还在加班、熬夜、玩游戏,心脏就会“抗议”。所以,保护心脏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张弛有度,既要规律锻炼,让心脏跳得快一点,也要让心脏有放松休息的时候,这样血液循环才能满足心脏、大脑、肝肾、肌肉等的需要。 我平时工作紧张,最能坚持的运动就是快步走。上下班途中,提前几站下车走一走,天气好的时候还会骑自行车。如果工作忙需要赶时间,就选择晚饭后或睡觉前,做连续半小时以上的运动,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天气不好时就在家运动,买个脚踏车,前面放上平板电脑,看一看喜欢的节目,这样运动不累还容易坚持。 工作时,每个小时我都会给自己上个闹钟,起来走几步或去趟洗手间。人的精神一直紧绷,心脏也会紧张,所以要给心脏也留一个“小课间”。花几分钟时间活动一下,比如两手平伸,举过头顶,然后双手合十,从胸前慢慢放下来,30次为一组;还可以将胳膊从前往后画圈,再反向从后往前画圈,前后交替各做10组;也可以两手交叉放在颈部,颈部往后顶,手往前压,两肘向后,肩部外展;周末休息时,尽量集中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 李军 每天六千步,睡前会冥想 预防心血管病,良好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饮食有节、运动有常、心情平和、睡眠宜足一直是我遵循的“护心法”。 饮食有节。要做到按时吃饭,控制食量,饮食结构合理。由于早、中、晚人体的消化能力不同,所以一日三餐的饮食结构和食量也有差异。一般我会做到早饭吃得精;午饭吃得多,这里的“多”并非量大,而是种类丰富,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晚饭宜少。 运动有常。心内科医生工作强度大,所以要特别注重科学运动和放松,来保证身心健康。我每天都会快步走6000步,花10分钟时间打一遍易筋经,能有效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这种古老的功法开始做并没有特别的感觉,过三四个月会发现变得神清气爽,体力充沛。如果白天事情多,没能完成运动计划,我会在晚饭后30分钟锻炼一会儿,通常晚上9点前结束。按照中医理论,尽量不影响晚上阳气的收藏。 心情平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始终告诉自己要怀揣一颗仁慈之心、有奉献精神,遇事不要急躁,积极乐观地面对,因为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样的心态才有助呵护心脏,预防心血管疾病。 睡眠宜足。夜晚睡好觉才能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睡得好既要早点上床,也应睡得充足。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子时阴阳交替的时间,此时一定要保证深度睡眠,如果错过这段时间,即使睡足了,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一般10点多就上床,为了酝酿睡意,睡前会打坐冥想十几分钟,意守丹田,配合呼吸慢慢舒缓下来,让思绪逐渐趋于平静。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李剑 闲时听音乐,周末去郊游 心内科医生的门诊和手术量都很大,工作日时常不能按时吃饭,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心脏会不堪重负。 我放松身心的方法就利用点滴时间,比如走路、坐车、做饭、洗碗、洗澡的时间,听喜欢的音乐或相声。特别是洗澡时,享受温暖的淋浴,让自己放慢动作,有时跟着演唱者一起哼唱起来,回音效果好,身心都会很放松。每天如果有时间,我还会冥想10分钟,戴上降噪耳机,让自己安静下来,中午会留出20分钟休息时间。 到了周末,我最喜欢跟家人到公园或郊外游玩,晒晒太阳,跑跑步,听听鸟叫,闻闻花香,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或到农舍采摘新鲜瓜果,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享受生活的简单与快乐。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邓捷 吃得很“讲究”,练习深呼吸 我很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平时不吸烟,也很少饮酒,特别重视“吃得好”。 即便再忙都会吃早餐,而且要丰盛,包含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点烫熟的青菜、几片面包,有时也会喝些粥或豆浆。我最重视午餐,品种很丰富,比如会吃一些瘦肉、鸡肉,摄入最多的还是鱼类,有很好的护心作用。另外,午餐要吃够蔬菜,要做到颜色杂、总量多,以绿叶菜为主,比如菠菜、油菜、小白菜,以及各种杂豆。最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晚饭量有所减少,也很清淡,通常是将蔬菜用热水焯一下,凉拌或蘸酱吃,晚饭只吃七八分饱。 医生平时工作紧张,但再忙我都会在睡前放松一下,把一天的紧张情绪或烦恼放在一边,练习深呼吸,方法是:坐在一个较舒适、硬度适中的椅子上,慢慢吸气,心里默数四下,然后屏住呼吸,心里默数七下,再慢慢呼气,心里默数八下,循环做数次,直到感觉自己全身放松下来,心情逐渐安静,有困意了再上床睡觉,能大大提高睡眠质量。周末我会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适当补补觉,卸下一周的劳累,休息过后再到公园里跑跑步、跳跳操。...

古人多以“面若桃花”来形容女性容颜,拥有好气色是所有女性的不懈追求。专家提醒,女性应随气候适时增减衣物,切忌“美丽冻人”;而女性养颜除了外敷,还要兼顾内调,从内而外散发出真正的美丽;此外,现代女性大多肝气郁结,这与女人喜欢隐忍有关,女人要舒肝解郁、要养气补血、要消炎暖宫、要静心安神,都离不开科学饮食、药物调理、合理的运动和休息。让女人的健康生活从食疗和中草药开始吧! “女人药”1: 消炎可用薏米 女性私处的皮肤娇嫩、汗腺丰富,而且又与外界相通,很容易导致病菌由阴道进入体内,因此女性极易受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侵扰。彭玉清指出,妇科炎症多与湿、热之邪有关,药物也应以除湿清热为主。 专家开方:彭玉清建议,薏米正是清除体内湿热的好药材。同时,马齿苋和鱼腥草与它是好搭档,一起服用效果更好。可用薏米、马齿苋、鱼腥草各30~50克,煮粥食用,炎症期间每天坚持服用。需要注意,孕妇忌用薏米。薏米吃多了对胃不好,也不宜空腹吃。 黄欲晓表示,除了上述消炎基本方,不同症状或不同体质的人,还需辩证下药。如湿邪有内外之分,生于内者,常因肝经湿热下注、或肝热与脾湿相合所致,可用龙胆泻肝汤、四妙散等;生于外者,如带下病、阴痒属湿热证者,可用止带方、萆薢滲湿汤等。建议女性平日饮食忌肥甘厚腻,可在食材中加入薏苡仁、陈皮中和油腻。 黄欲晓还提醒,预防妇科炎症,良好卫生习惯也必不可少。建议每天用温水清洗私处、保持干爽;尽量不在公共场所盆浴或游泳;经期杜绝性生活等。 “女人药”2: 养颜常用玫瑰花 古人多以“面若桃花”来形容女性容颜,拥有好气色是所有女性的不懈追求,但有些人却面容憔悴、脸色发黄,没有光泽,变得黯然失色。于是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护肤品上,期望可以容颜永驻。黄欲晓表示,女性养颜除了外敷,还要兼顾内调,从内而外散发的美丽才持久。 专家开方:彭玉清介绍,玫瑰花有活血和调和气血的作用,可当做日常养颜必备,坚持服用会让面色看起来更红润。与其有同样效果的还有玳玳花和桃花。可用玫瑰花、玳玳花、桃花各若干颗。此方作为代茶饮,适合所有女性,每日温水冲泡饮用即可。 此外,对于脸上有黄褐斑、痘痘的女性,取当归、白藓皮、白蒺藜各20克,小火煮炖10~20分钟,放至适宜温度后口服,每天两次,每次100毫升左右 ,一月左右即可见效。 黄欲晓还建议,除了口服,外敷中药也能帮助调理气色,润滑肌肤。可取白茯苓30克、白术15克、白芷15克打成粉,以温水调匀,用面膜纸浸润后,敷在脸上,20分钟左右后用清水洗净。需要提醒,由于每个人肤质不同,建议先在耳后等部位试一下,若无红肿、发痒等过敏症状,再用于面部。 “女人药”3: 补血要用阿胶 血是滋养身体的源泉,对于身体构造比较特殊的女性来说更是如此。黄欲晓指出,女子“以血为用”,女人一辈子要经历月经、怀孕、分娩和哺乳四个时期,这些都能耗血伤气。若日常不注重养血,很可能出现血虚,导致头晕、乏力、月经不调、怕冷、面色萎黄等,体质也会变得很脆弱。尤其是孕期妇女,还可能会胎动不安甚至滑胎。 专家开方:彭玉清指出,阿胶能补血养血,滋养身体。女性在“经、孕、产、乳”这些“特别”的日子里吃些阿胶,能让女人更“粉嫩”。若与大枣、龙眼肉搭配,效果更好。可用阿胶10克、龙眼肉3~5颗、大枣若干颗。大枣和龙眼肉可每天干吃,阿胶温化后服用,每日一剂。需要注意,阿胶性滋腻,患有感冒、腹泻等病或月经来潮时应停服,病愈或经停后继续服用。 黄欲晓表示,若常头晕,脸色发黄,指甲发白,月经量少、色淡等,说明血虚较严重,可用补血名方“四物汤”调理。它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组成: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当归补血、调经;白芍柔肝养血;川芎活血行气。但本方药性偏温,会致口干舌燥等,体质热盛的人不宜用。还易滋腻脾胃,脾虚没胃口的人慎用。 “女人药”4: 暖宫不妨用艾草 子宫是上天赐予女人最奇妙的器官,不仅可以孕育生命,还可主导月经、分泌多种激素,起到维持内分泌平衡和保护卵巢的作用,堪称女性生理健康的“守门员”。但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性由于贪吃冷饮、不注意保暖等坏习惯,让怕冷的子宫着了凉,导致宫寒症状。 专家开方:彭玉清介绍,宫寒的人多因寒邪侵体,血性凝滞所致,而暖宫效果最好的非艾叶莫属。艾叶性温,可温暖胞宫、散寒止痛,对因宫寒导致的月经异常、下腹疼痛、痛经等病症治疗效果非常好。此外,如果再加上小茴香和干姜辅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用艾草6克,小茴香、干姜各3~5克。服用方法为:小火煎煮20~25分钟,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黄欲晓提醒,临床上还有女性的宫寒是由脾肾阳虚所致,使其无法正常运化水湿而使寒凉之气停滞在胞宫内,严重者可导致排卵异常甚至不孕不育,在上述方子基础上,可辨证加入紫石英、附子、肉桂、补骨脂等药进行调理。 除药物治疗外,黄欲晓还建议,宫寒的女性,可在月经期间多喝生姜红糖水,并在膳食中加入当归、黄芪、枸杞、桑椹等药物煨汤。同时,选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也是治疗宫寒的好方法。 需要提醒的是,女性无论有无宫寒,都应随气候适时增减衣物,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切忌“美丽冻人”。 “女人药”5: 疏肝应用合欢花 中医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女人生理活动多以肝血为中心,而肝有“造血”、“储藏”、“调节激素”等功能,若肝气正常,可避免多种妇科病。黄欲晓指出,现代女性大多肝气郁结,临床就诊患者中伴有肝郁的比例占50%以上,这与女人喜欢隐忍有关。相比男人,女性容易气血失和、肝郁气滞。长此以往,不仅身体受伤,还可能影响人际交往、破坏家庭和谐。 专家开方:彭玉清介绍,经常生闷气、容易心烦意乱的女性不妨试试合欢花,它有疏肝解郁、减压的作用。如果与茉莉花、绿萼梅搭配,效果会更好。可用合欢花、茉莉花、绿萼梅各3~5克。该方适合所有人群,用温水冲泡,每日饮用即可。 中医讲究“郁久化热”。黄欲晓建议,若频繁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尿黄便结等症状时,说明肝火已极其旺盛,需用川楝子、丹皮、栀子、黄芩、夏枯草、菊花等清肝泻热的药物进行调理,代表方剂还有丹栀逍遥散。 除了药物调理,保护肝脏还要保持心情愉快,遇到不满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发泄出来,学会用平和心态对待一切。 “女人药”6: 静心当用浮小麦 俗话说:“女人四十要静心。”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在职场、家庭中常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但同时,她们也正处于更年期,身体、心理都面临着极大挑战,有时难免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静心”也就成了她们的必修课。中医有“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之说,因此,静心的关键在于安神。 专家开方:彭玉清指出,浮小麦具养心、安神、益气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烦意乱的女性,如果配上宁心安神的酸枣仁,及清心除烦的百合,效果更好。可用浮小麦10克、酸枣仁15克、百合10克煮粥食用。需注意,浮小麦性偏凉,虚寒体质及经期女性尽量少用。 黄欲晓还提醒,针对不同体质的人,在以上基本静心处方的基础上,调理方法也应有所侧重:如心火旺盛的女性会经常口舌生疮,面赤心烦,应以清心泻火为主,可辅用朱砂安神丸;对于阴虚内热,伴有心神不宁、浑身乏力等症状的女性,应以滋阴降火为主,并辅用天王补心丹。(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