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近日,英国阿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医学期刊《食欲》上发布新研究称,孩子的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存在因果关联。研究人员对英国995名儿童监护人进行详细调查,总结出儿童的四种饮食行为模式,并探讨了背后的形成原因,给家长们管理孩子体重提供参考。 1.贪吃模式(占22%):也叫狂热模式,即对食物有更大的享受、进食速度更快以及对饱腹感这种内部暗示的敏感性较弱,容易出现情绪性暴饮暴食,饮酒的欲望也更强烈。 2.快乐模式(占18%):对食物的享受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从视觉、气味等对食物的积极反应,总是想要吃或吃更多可口的食物,但进食速度较快,有时容易出现情绪性暴饮暴食。 3.典型模式(占44%):食物反应性、饱腹感、吃饭速度都处于正常均衡的水平,很少出现情绪性进食问题,也不挑食。 4.回避模式(占16%):对食物挑剔,饱足反应差,进食缓慢,同时对食物的享受水平显著较低。 研究称,贪吃模式和快乐模式都容易导致孩子暴饮暴食,进而增加肥胖超重的风险。不过,贪吃模式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快乐模式。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性情、喂养方式和食物的稀缺程度,都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模式的因素。例如,贪吃的孩子更有可能变得冲动,负面情绪也较多,照顾者更可能经常通过控制食物来调节他们的情绪。相对来讲,快乐模式的孩子更喜欢食物,不太受周围环境中食物供应的驱动。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原主任张思莱告诉记者,临床中确实有些孩子会暴饮暴食,追根究底发现,与孩子的情绪、家长的喂养习惯都有一定关系。例如,有的家长会拿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的措施,像表现好就让孩子吃一顿汉堡、表现不好就不给吃小蛋糕等,从小就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误引导,导致孩子对汉堡、蛋糕等不健康食物产生一种渴求的印象,未来有机会得到的时候就容易暴饮暴食。还有一些社会文化因素,一些家长或长辈认为,婴幼儿胖一点更健壮更可爱,因此对孩子的喂养不加节制,甚至鼓励多吃,这也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因此,家长重视喂养习惯对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该研究主要作者阿比盖尔·皮卡德博士表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饮食习惯来调整喂养策略。例如,对待贪吃的孩子,父母可采取“悄悄限制饮食”方法,即不带零食回家或不展示食物,以减少孩子在不饿的情况下面临食物诱惑而无法自控。如果孩子挑食,那么食物的多样化对孩子来说会更好,以促使他们在没有进食压力的情况下尝试食物。 张思莱也提醒,一是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做好多样化均衡饮食的榜样示范,避免强迫喂养和过度喂养,应定时、定点、定量进餐,每次进餐时间为20~30分钟。二是不要刻意去彰显对食物的喜好,要在健康、营养、多样化的前提下,适当迎合孩子的口味。 目前,学龄儿童中超重肥胖已接近20%,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对孩子生长发育、血压血脂血糖等健康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张思莱说,人变胖主要是因为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和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孩子长胖主要也是因为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当然也有脂肪细胞体积增大的缘故。脂肪细胞有记忆功能,如果生命早期肥胖,将会对孩子一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四个控脂关键期:1.母亲怀孕后期(后3个月)。这个阶段,尤其妊娠最后一个月吃得过多,可能会导致胎儿脂肪细胞数量增加过快,甚至分娩出巨大儿。另外,胎儿17周开始吞咽羊水,会通过母体羊水来“初识滋味”,如果母亲能合理控制体重、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养成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孩子出生后添加辅食也会更容易接受各种食物的味道。同时孩子肥胖也受遗传因素影响,妊娠糖尿病孕妈也会生出肥胖儿。2.婴儿期(1岁之内)。0~6个月建议纯母乳喂养,如果过早添加配方奶或者过量奶粉喂养、过早(指4个月龄内)添加辅食,或过度喂养,都可能导致婴儿体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多。3.儿童期,尤其是5~7岁,这是人的一生最容易肥胖的时期,也是家长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要注意合理添加零食,杜绝高糖、高油、高盐的食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4.青春期,脂肪细胞的增殖非常活跃。如果青春期肥胖,成年后肥胖的风险将增加70%。 张思莱强调,为了帮孩子控制体重,家长一定要掌握好上述四个脂肪细胞数量增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重视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养成,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其生活方式的健康,如增加运动量、保证睡眠、重视心理健康。“不要让孩子卷得太厉害,只顾着学习,没时间好好吃饭、休息和运动。”...

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近期,儿童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如何科学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国家卫健委日前组织专家回应社会关切。 支原体感染或肺炎有什么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说,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有两个:一是发热,二是咳嗽。其中,咳嗽初起为阵发性干咳,进展中会有咯痰。有人会出现胸痛、咽痛、头痛等症状,少数人甚至出现紫绀、呼吸困难等现象,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何治疗呢?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据专家介绍,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它导致的肺炎与新冠病毒的致病方式完全不同。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一般都有季节发病的情况,支原体肺炎近两年尤其是今年在我国一些区域流行,有少数家庭或班级出现聚集发病情况。 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出现“白肺”?有的支原体肺炎患者肺部影像上显示有一片白色,大多是一个肺叶或一个肺段感染所致,这和医学上所说的“白肺”是两个概念。一般来说,“白肺”是指双肺弥漫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重症感染时,其症状和严重程度都与支原体肺炎有所不同。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会携带病原体。那么,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徐保平提醒,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必须去时可以戴口罩。注意勤洗手,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另外,学龄儿童患支原体肺炎后不要带病上学,要注意休息,提升免疫力。 从成年人临床情况来看,目前该院发热门诊接诊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人症状和往年没有太大区别,数量较夏季略有增加。他从中医的角度指出,秋季气候干燥,病邪容易侵犯肺系,诱发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痛、咳嗽等症状,中医统称为秋燥病。如果发生呼吸道疾病,出现干咳、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服药。 在饮食上,多吃百合、银耳、白萝卜、藕、梨等润肺防燥的白色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在作息上,早睡早起,不要熬夜,适量运动,不要过度出汗,以免耗气。秋冬气温逐渐下降,老人和儿童尤其要注意保暖防寒。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