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一份评估报告,肾脏疾病已飙升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在我国,慢性肾病患病率为10.8%,患者人数1.5亿,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之后排序第四的疾病。当前,国人尿毒症病例已超过200万,且每年仍在持续增长。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委马艳春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肾脏疾病的发病率扶摇直上,但我国成人患者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仅为12.5%,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患者毫无察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得了肾病,因而耽误了诊断和医治,其中又有一部分病例发展到晚期,最终演变为尿毒症。 急慢性肾病常见诱因 马艳春介绍,急性肾病发病急骤,多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主,在出现上述症状前,曾有过上呼吸道感染史,即常说的感冒。通常以四肢水肿最先发生,轻者仅为眼睑浮肿,早上有明显的肿眼泡,重者波及全身。此外,大多数患者有蛋白尿,小便中气泡特别多、气泡大且时间持久。还有的尿量较平日明显“缩水”,甚至“断流”。 慢性肾病患者早期经常感觉乏力疲劳、腰酸腰痛;尿液泡沫增多且不易消退,尿蛋白流失量增大;同时伴有血尿、夜尿量增加、反复眼睑或下肢浮肿、血压增高;还有不明原因的贫血、皮肤瘙痒、抽筋、牙龈出血,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马艳春解释,急性肾病能否演进成慢性肾病,主要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彻底,也在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个体免疫力的强弱。这其中,儿童和成年人气血充盛,自身免疫力强,一般经充分休息后很少再转为慢性肾病;而老年人身体虚弱,抵抗力较弱,有时还会合并一些基础性疾病,治疗稍有拖延,极有可能滑入慢性肾病的“泥沼”中,致使病情反反复复,迁延不愈。如果慢性肾病发展到了晚期,在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的基础上,还会伴发思维混乱、心力衰竭、酸中毒及肾性骨病等,危及生命。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急慢性肾病?幕后的推手都有谁?马艳春经过分析,指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病毒感染,这是诱发慢性肾炎的重大祸首之一,像流感、无症状性菌尿、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咽喉炎等,都会推波助澜,让慢性肾炎越发棘手难缠。 二是身体过度疲劳,如剧烈运动、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性生活、晚上经常开夜车等,这些不良习惯极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是滥用药物,如果日常生活中不遵从医嘱,随意服用肾毒性药物,像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基甙之类药物,极易引发慢性肾炎,同时对身体其它部位的损害也非常大。 四是应激状态,应激状态是指身体无法承受外界的超负荷因素,如过敏性休克、低血压、腹泻、恶心呕吐、严重的胃肠炎、消化道出血等,当肾上腺皮质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刺激,就会调整肾上腺激素的分泌,这些应激状态就会促进慢性肾炎发作,让疾病快速变化。 五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紧张,不能及时如厕,久坐憋尿导致膀胱及肾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重肾脏对于体内废水进行过多的再吸收,使有害物质残留在肾脏中,不仅对肾脏负荷过重,还会增加肾脏病变的概率。 六是平时常吃含盐量高或辛辣刺激的食物。体内摄入盐分多,或喜食辣椒、葱蒜,包括长期抽烟喝酒等,均会对身体带来过大的刺激性,加重慢性肾炎的症状。 寒冷刺激易加剧病情 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肾病,乃至病情加剧。马艳春解释,肾病患者的血压本来就很难控制,而在严寒环境下,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人体血压更容易产生收缩和波动,由此带来的心脑血管病对慢性肾病的冲击无异于“雪上加霜”。另外,在寒冷的野外长时间作业或运动时,人体皮肤汗液排出及小便量减少,机体毒素排泄不畅,血肌酐随之升高,原有肾病则有恶化的趋势。 在冬季,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形成上呼吸道感染,而肾病患者的免疫力本来就很低,感冒所致的“次生灾害”,往往让慢性肾病患者遭遇更大的打击。从中医角度看,体弱多病或气血精亏的老年人极易感受寒邪而发病。因此,在寒潮来袭时,一定要注意下肢及腰腹部的保暖,以免邪气趁虚而入。 马艳春强调,在入冬后,逢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样的节气,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养肾防寒”是最重要的调养方式。俗语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脚部距心脏最远,脂肪层薄弱,血供较少,一旦受凉,很容易让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严重收缩,纤毛摆动缓慢,抵抗力快速下降,结果因上呼吸道感染而使肾脏被殃及。 护腰固肾有要领 马艳春强调,增强脚部的抗寒能力,就有助于减轻或避免急慢性肾病,以下几种方法好处多,不妨长期坚持:一是加强脚部运动,如走路、散步、登山或晨跑等,建议每天走6000步左右;二是足底按摩,双手按捏脚部重要穴位,或者走石卵路,力度适中,以自感酸痛为宜;三是热水泡脚,时间至少20分钟以上,水温以42度左右为好。 与此同时,腰为肾之府,顾护腰部即为顾护阳气,马艳春向读者介绍了如下四个小妙招。 双手搓腰:将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50~100遍;同时按揉双足心的涌泉穴以补肾固元,每天100下;按揉太溪穴即肾经原穴,每天2次,每次10分钟;轻轻击打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下,或者双手掌摩擦热后贴于肾俞穴位处,3~5分钟。 提肛益肾:肛门位于人体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能够提中气和强身壮体。提肛动作的步骤是将肛门向上提,提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再放松。一提一送,提的时候吸气,松的时候呼气,每天做50次即可。 捏耳健肾:即用双手捏、搓、拉、揉两个耳朵3分钟,不拘手法,以自感不疼为宜。耳朵变红,有温暖感为止。 艾灸养肾:关元在身体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为小肠募穴,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周1~2次。 此外,日常生活中还要学会科学调理膳食,以养肾护肾。马艳春告诫,生活中需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高蛋白等饮食,这样的食品容易产生水钠潴留和代谢异常,加重肾脏负担。 中医常说“黑色入肾”,马艳春介绍,黑色食物有益于补肾养肾,同时,黑色食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清除自由基,改善肾功,排除有毒物质,推荐大家适当食用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枣、核桃熬成的黑五类粥,以及当归生姜羊肉汤、海参粥等。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理论,有补肾之效的中草药也可作为食材来用,如黄精、肉桂、枸杞子等。...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这里分享一些控糖的方法。 控制住体重和腰围 控糖效果“水到渠成” 除了服药,在所有控糖方式中,我认为控制体重和腰围是最直观、最根本的措施,看住这两个指标基本上就够用。因为它包含了控制总能量摄入,尤其是控制碳水和脂肪,也包含了吃动平衡的概念。 只要将BMI和腰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控糖是水到渠成的事。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超过24就是超重,超过28就是肥胖。腰围一般要控制在男性不超过85cm,女性不超过80cm。 杂粮若是研磨过度 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差不多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大脑唯一的能量来源,因此不建议采取严格低碳水的“生酮饮食”。碳水化合物不是不能吃,重点是控制精制碳水,比如精米、精面,因为它们升糖很快。 可以吃粗杂粮,比如全谷物、薯类、杂豆等,它们不仅营养更全面,升糖也慢。选择研磨程度低,颗粒大的粗杂粮更好。有些杂粮研磨过度,和精制碳水也差不多。 酸奶、肉脯、番茄酱等 隐形糖需要关注 2型糖尿病很大程度上是吃出来的,但并不是吃糖吃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果汁、饮料、糕点、饼干、冰激凌、巧克力、蜂蜜等含糖食品是大家比较容易察觉的,但有些隐形糖需要关注。 比如酸奶里面的糖就不少,甚至它贡献的糖分已经超过各种饮料。很多烹饪菜肴也会用糖提味,尤其是红烧、酱爆、糖醋等方式。还有不少咸味零食和酱料实际上也有不少糖,比如肉脯、肉干、番茄酱等。 无糖食品用的甜味剂有利于控糖,但并不是有了它就可以敞开吃喝。尤其是有些无糖食品同样含有很多淀粉,吃进去的还是糖。 “苦瓜提取物”等降糖保健品 大概率是加药了 蔬菜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可溶性纤维,可以提供更持久的饱腹感,降低碳水消化速度和血糖反应。民间流传的所谓“降糖食物”常常是蔬菜,比如芹菜、木耳、香菇、苦瓜、秋葵、西蓝花等等,就是这个原因。 多吃点蔬菜当然没错,但它们降糖的效果肯定不是立竿见影的。市面上常有违法分子销售降糖保健品,比如苦瓜提取物、香菇多糖等等,效果特别好。不用想,大概率是他们加药了。 “无氧+有氧”运动结合 降糖效果最佳 运动除了可以保持健康体重,还可以消耗血糖。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这话有一定道理。饭后剧烈运动肯定不行,但散步或快走能有效降低血糖峰值。 通常大家会认为中等强度的持续有氧运动最利于控糖,但实际上肌肉力量训练也是有利的,它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可以两者结合,先做一些无氧抗阻训练,再做一些有氧训练。 除了以上,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因素。比如少抽烟喝酒,规律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调节紧张压力状态,少吃多餐足量饮水等。总之,糖尿病虽然现在还无法根治,但只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是完全可以做到长期共存,不影响生活质量的。 文/钟凯(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