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臃肿的身材成了千万肥胖者心中的痛。减肥一直是大众颇为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面对众多的减肥方法及产品,多是处于难以取舍、盲目跟风的状态,想要减肥,选择适合自身的科学的减肥方法至关重要。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治疗效果肯定,讲究个体化治疗方案,受到越来越多的减肥人士的关注和认可。 痰湿瘀虚,其态各异 肥胖在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中有很多的记载和描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将其形象地称为“肥贵人”“肥人”“肌肤盛者”等,古代医家认为肥胖是一种营养过剩的疾病,引起肥胖的原因多由过食膏粱厚味、贪于摄取、久卧、久坐、多逸少劳所导致。其病机多归结为多痰、多湿、多瘀、多虚,病机不同产生肥胖的形态和状态也都有区别。 痰湿型 清代医学家陈修圆云:“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为是痰湿颇多”,说明痰湿是导致肥胖的重要病理因素。该型主要表现:肥胖伴浮肿,身体困重,动则气短、胸闷,神疲乏力,甚则头晕、呕吐、痰多,时腹胀满,舌淡红胖大,有齿痕,苔黏腻,脉濡滑。此型肥胖宜用健脾化湿,宽胸豁痰为法。 中药代茶饮 陈皮6克,玉米须15克,山楂10克,薏苡仁10克泡茶,其中陈皮气味芬芳,即可理气和中,又可化痰,亦为食疗降脂之佳品;玉米须具有利水消肿渗湿之效;山楂可以消食,消除腹满胀感,薏苡仁可以健脾利湿。 手指点穴 中脘、足三里、丰隆、天枢、脾俞、胃俞、内关。以上穴位每次选3~5个穴,手指点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每穴点按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热敏灸 用点燃的热敏灸艾条在中脘、关元、天枢、神阙等穴区探查,出现渗透远传感觉的部位作为施灸部位,每次选择1~2个施灸部位,每次施灸4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浊瘀型 《内经》曰:“肥人血浊,津液黏稠,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之为浊,血浊为瘀。”这一类人主要表现为臃肿体胖,急躁易怒,多食,眼袋肿胀,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法。 中药代茶饮 橘皮6克,荷叶10克,生麦芽10克,莱菔子10克,玫瑰花6克泡茶,以达到消食导滞,升清化浊,降脂减肥。 手指点穴 中脘、梁门、期门、丰隆、关元、肝俞、三阴交、太冲。以上穴位每次选3~5穴,手指点按,已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每穴点按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热敏灸 用点燃的热敏灸艾条在中脘、关元、梁门、期门等穴区探查,出现渗透远传感觉的部位作为施灸部位,每次选择1~2个施灸部位,每次施灸4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阳虚型 《杂病源流》称:“肥盛之人,实为肥盛气衰,”故肥人多与气虚、阳虚为主,气虚则水湿运化动力不足,故痰聚内生;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气不化水,水湿内停,痰湿易生致胖。主要表现为体型虚浮,疲乏无力嗜睡,腰酸腿软,动辄虚乏甚则阳痿阴冷,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当以益气温阳为法。 中药代茶饮 黄芪15克,党参15克,枸杞10克,肉桂6克,当归6克泡茶,以益气温阳、化痰利湿,起到减肥之效。 手指点穴 中脘、水分、关元、气海、丰隆、肾俞、命门、涌泉。以上穴位每次选3~5个穴,手指点按,已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每穴点按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热敏灸 用点燃的热敏灸艾条在关元、气海、肾俞、命门等穴区探查,出现渗透远传感觉的部位作为施灸部位,每次选择1~2个施灸部位,每次施灸45分钟,每日或者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另外,中医还有针刺、推拿、电针、埋线、拔罐、耳穴压豆、运动减肥等特色治疗,这些方法则需要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同因人制宜,多种治疗手段合理有序应用,各疗法之间取长补短进行综合治疗,形成确之有效的个体化治疗,为患者量身定制中医减肥治疗方案。 合理运动,注重营养 减肥还要配合饮食与运动,饮食应讲究营养搭配,注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优化组合,还要适当的进食蔬菜和水果。运动是消耗能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减脂的重要手段,根据肥胖患者的身体素质、运动习惯,合理地设计运动计划,健康减脂。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田径、跳绳、骑自行车、慢跑、打篮球、游泳、散步等,注重运动强度和心率变化,并保证每次运动的时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减肥过程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减肥不要盲目追求速度,体重下降过速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很容易导致体重反弹。合理饮食运动,配合中医减肥手段,科学减肥,愿您拥有一个健康美丽好身材。(焦琳 江西省中医院)...

不久前,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人民网·人民健康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论坛”暨“中医药助力心脑血管健康管理”全国启动会在京举行。论坛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前景探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来自中医药行业的院士、国医大师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医药国际化创新发展道路。 发挥特色优势 中医药抗疫经验走向国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类共同的灾难,中医药始终战斗在新冠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全球疫情发生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引下,中医药积极参与到全球疫情防控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介绍了中医药在武汉抗疫的成果,他认为成果的取得源于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坚守中医药自主的救治阵地,才能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在抗疫过程中同时坚持临床科研一体化,边救治边研究,最终快速筛选出临床的“三药三方”。 “面对疫情,需要以中医中药的逻辑进行思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率队奔赴前线,多次深入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指导临床一线诊疗,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实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过程运用现代病理学的机理,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均证明了中医中药治疗新冠肺炎具有很好的效果。”刘清泉表示。 全球疫情暴发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举办了30余场视频交流和直播活动,向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赠送了中医药产品,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选派中医专家组成专家团,分30余批次向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国疫情防控经验,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充分体现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合作理念,服务世界各国民族健康。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表示,在此次助力国际抗疫的过程中,学会秉承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为海内外中医药专家搭建了五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邀请国内抗疫一线的专家介绍新冠肺炎防治的中国办法和临床经验,为共同抗击疫情提供学术支持,全球累计受众人数达到近200万名,得到了海内外的认可,加深了国际上对于中医药的了解,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中西医并重 中医药发展迎新机遇 张伯礼认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发挥中医药和西医药优势叠加的作用,显著提高了重症救治效果。 “中医药政策的核心就是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中西医并重。”国医大师孙光荣在报告中对中医药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如何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孙光荣认为关键在于能够做到中医和西医 “三平”。“三平”就是平级管理、平行运作、平等对待。“要按照中医药自身生存发展的规律设置管理机制,及时跟进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实现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分类管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针对此次疫情,张伯礼同样表示,希望完善中医药参与到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机制,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增强中医实力。 如何做到“守正创新”?孙光荣表示,“守正”应该包含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编撰《中华医藏》,制订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加快推进传承步伐,完善学术传承制度;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开放和利益分享机制;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等。 “坚持中医原创性,以治未病和优势病种为主,让国际医疗保健需求与原创中医接轨,而不是中医变样子,改变自身轨道跟国际接轨。”孙光荣强调,中医药要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既不能唯古是从,固步自封,又不能够以西律中、削足适履,而是要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跨界融合为平台,从理论方药四个方面开展创新。 疗效支撑科技引领 让中医药服务全人类 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坚持用疗效说话,以科技为引领,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张伯礼认为,当前中医药面临着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中药现代化取得了突出成绩。未来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性成果,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做出贡献。“中医药基点在内,把内功练好,以疗效为支点,以科技为引领,科技是引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翅膀。”张伯礼认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之路“不必强求”, 也不要“操之过急”。 “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时间的问题,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我相信中医药一定会被世界所接受。”张伯礼对中医药国际化之路充满信心。 “世界需要中医药,中医药也需要加速融入国际医疗体系,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王国辰表示,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药创新与现代化,是我们当代中医药人的使命和责任。 “中医疗效和中药质量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所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医药国际化需要加强中药材监管,提升中药质量,说清楚中医药疗效,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单纯地从实验室的证据转向了人用经验和临床实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了,这对于中医药走出去是一个有利契机。” 王国辰建议,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汇集多方资源,服务发展大局,为国家制定中医药海外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中医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共享的优质卫生资源。同时互学互建,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中医药的现代化水平。 如今,中医药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我国已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多所中医药院校。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抗疫中发挥独特作用,影响力日益显著,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医药国际化之路更需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疗效为支撑,以科技为引领,让中医药越来越“国际范儿”。(王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