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检报告单上“血糖偏高”的提示如警报般频繁响起,当糖尿病从医学术语演变为大众热议的社会话题,
当第一块骨牌在轻推后倒下,木质撞击声逐排延伸,这种秩序美学若投射于健康领域,恰似代谢综合征
当阳光变得炽热,蝉鸣开始聒噪,小暑,带着盛夏的热烈气息,悄然降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小暑,作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盛夏的正式登场。此时,气温攀升、湿度增大,人体易受暑热与湿邪侵袭,
在中医养生智慧中,“冬病夏治”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古人顺应自然、未雨绸缪的健康哲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90后、00后正掀起一场颠覆传统的养生革命。他们将牛油果与全麦吐司碰撞出健康早餐,
你是否经常感到莫名疲惫、手脚冰凉,或是无缘由的烦躁?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堵塞预警”。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张由经络组成的交通网,气血在其中日夜奔涌,一旦堵塞,轻则让人精神萎靡,重则可能诱发各类疾病。 经络堵塞百病丛生 中医认为,经络就像人体内部的交通网,“经”相当于主干道,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则是主路分出的辅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与络交织,承担着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使命,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意思是说,经络与健康息息相关,一旦堵塞可能百病丛生,因此保证其畅通无阻非常重要。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樊茂蓉表示,人体有12条经络,它们内连五脏六腑,外连皮脉筋骨肉等组织器官。当经络通畅时,气血运行无阻,身体各器官得到滋养,人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一旦经络受阻,就像交通系统大堵车一样,气血无法正常流通,各种健康问题将随之而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姚斌彬介绍,各条经络不通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比如,肺经循行经过肺、大肠、胃等器官,如果肺经不通,人就会出现咳嗽、咽痛、排便困难等症状;脾经不通,表现为腹胀、大便稀等;肾经阻塞,可能出现面色灰暗、手足冰冷;胆经不通的人,常会感到口干口苦、偏头痛、两肋胀满等。 身体最怕五种堵 经络不通多与气、血、湿、寒、热“五堵”有关,且不同“堵”的表现、伤害各异。 气堵。姚斌彬表示,气堵主要源于气机不畅,与情绪关系密切。恐和怒是两大伤气元凶,尤其是生气时,气容易郁结在胸中,让人闷闷不乐。抵抗力下降时,外邪入侵,或长期食用肥甘厚味食物,均会影响气的运行。樊茂蓉表示,气堵的典型表现为头颈、胸胁(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腹部胀满、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时轻时重。患者还常出现心情抑郁、胸闷、喜叹等症状,女性可能伴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血堵。血堵与气堵密切相关,中医有“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的说法。气有推动、气化、防御等作用,血流淌在身体中能滋养全身。如果气不够,身体各项机能就会受影响,出现四肢畏寒、乏力等问题。同时,气能生血,又能行血,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引发胸闷气短、紫绀等问题。樊茂蓉介绍,血堵表现为固定部位疼痛,热敷后无法缓解。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肤粗糙、口唇发紫、皮肤瘀斑等表现,同时伴有头痛、胸痛、心慌等症状。 湿堵。中医又将湿堵称为“湿浊中阻”或“湿困”。湿邪是六邪之一,外界环境潮湿,如久居湿地、淋雨、涉水等,都可导致湿邪侵袭人体。暴饮暴食、压力大、熬夜等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水液运化不畅,湿气聚集。“外湿”“内湿”停留于体内,会引发身体沉重、皮肤瘙痒、关节疼痛、腹胀等问题。 寒堵。姚斌彬表示,寒堵多由气候寒冷、过食寒凉食物等引起。中医认为,寒则瘀,瘀则堵,寒邪具有阴冷、凝滞的特性,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慢慢就会令脏腑受损。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腹部发凉、畏寒肢冷等症状,尤其是下肢,寒冷感更明显。 热堵。外感热毒、饮食不节会导致火热郁积体内,若未及时排出,会堵塞经络,令内外阴阳失衡,出现口苦咽干、口干舌燥、烦躁不安等症状。热毒还会消耗气血津液,扰乱心神,导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口舌生疮。 专家总结“防堵法” 疾病的发生是一个由虚到实、由通到堵、由轻到重的过程,若能在早期及时发现、调理,就能防止疾病进展。两位专家总结了一套“防堵法”,有助疏通气血经络,提高抗病能力。 内服调理。樊茂蓉表示,内服药物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膏方等,是中医调理经络不通的重要手段。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辨证论治。以血堵导致的胸痛、失眠多梦为例,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若出现胸胁疼痛、抑郁等气堵症状,柴胡疏肝散可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外治疏通。姚斌彬介绍,外治疗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刮痧等,可通过针刺、刮拭特定穴位和部位,达到激发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可选取膻中穴、内关穴等,能更好地发挥通经活络作用。膻中穴(如图)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交点,按摩此穴可扩张血管,调整心脏功能,还可治疗胸闷、心悸、咳嗽等。按摩时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每次按压3~5分钟,每日2~3次。内关穴(如图)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按揉此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情绪调节有很好的作用。方法是用一只手的拇指指尖按揉,以微有酸胀感为度,每次可按摩2~3分钟,每天3次。 食疗慢养。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可借助食物的性味归经,调畅气血经络。樊茂蓉介绍,因湿堵引起皮肤瘙痒、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可饮用薏仁赤小豆茯苓汤。茯苓、薏仁、赤小豆三者搭配可健脾祛湿,缓解身体困重。寒凝经脉、四肢不温的人群,可饮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补血活血,生姜温中散寒,羊肉暖脾胃,三者合一,有助气血顺畅,四肢恢复温暖。 情志调节。过度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机体疏泄功能,引发经络堵塞。樊茂蓉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方式,能防止气机闭郁。听音乐就是不错的方式,爱生气的人可多听《春江花月夜》,能促进气机宣发;情绪失常、失眠多梦的人,多听明亮欢快的音乐,如《百鸟朝凤》,有助调节心神。 动静结合。只有让身体动起来,气血才不会堵。姚斌彬表示,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以意导气,能调和气血,使经络通畅;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应不同脏腑和经络,通过拉伸、扭转等动作,可达到调理脏腑目的。...
随着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时节来临。中医理论认为,盛夏时节天地阳气达到鼎盛,而“阳极阴生”,阴气开始在体内积聚。此时若起居不当,极易耗伤阳气,影响健康。 顺应天时,养阳护心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夏日养心”,指出在盛夏时节,更应注重保护人体阳气,保持心情舒畅。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表示,阳气被视为生命的动力源泉,其变化规律如同数学中的“正弦曲线”,在夏日达到峰值。此时,人体阳气多集中在体表和上焦,因此养生需格外注意。 预防“苦夏”,牢记“三不要” 中医有“苦夏”“疰夏”之说,指在炎热夏季,人们易出现疲倦、乏力、心烦、失眠等症状。杨志敏教授提醒,夏日养生需注意以下“三不要”: 不可贪食生冷瓜果 夏季人们常食冰镇食物解暑,但过量食用易使脾胃受寒,诱发腹痛、腹泻等症状。以西瓜为例,其性寒,多食易积寒助湿,体质虚寒者更应慎食。杨教授建议,夏日饮食应以温为宜,适量饮用温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既能减轻脾胃负担,又利于体重管理。此外,“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智慧,正是基于瓜果生冷而提出的“未病先防”之策。 运动有度,避免熬夜 《黄帝内经》提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但并非提倡熬夜。熬夜会使阳气浮越于外,影响新陈代谢,导致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杨教授建议,夏季可适当晚睡,但应避免熬夜,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如慢跑、游泳、太极拳等,以发散体内阳热之气,达到“使志无怒”“使气得泄”的养生效果。 善用空调,避免贪凉 夏季需提防因空调温度过低而产生的寒邪。寒邪侵入经脉,会使气血运行迟滞不畅,甚至凝涩而不行,轻则引起肢体、关节不适,重则诱发面瘫等急症。杨教授建议,将空调调节至合适温度,避免贪凉。 食疗养生,安稳度夏 结合中医食养理论,本文推荐了几款适合夏日的食疗方,旨在加强体重管理和缓解常见不适。 清热消暑茶 材料:荷叶5克、炒薏米10克、炒山楂3克、芦根15克、白茅根15克 做法:将材料洗净,放入茶壶内,加入适量开水,加盖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 特点:此茶清热消暑效果极佳,适合湿热、痰湿体质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人群饮用。孕妇、脾胃虚寒、气血虚弱者不宜饮用。 清爽降脂汤 材料:鲜玉米2根、豌豆100克、红萝卜半条、马蹄(荸荠)10个、冬瓜100克、鸡蛋1个 做法:将玉米须与玉米棒煮20分钟去渣,其他材料洗净切粒,放入汤水中煮10分钟,关火后放入搅匀的鸡蛋,调味即可。 特点:此汤口感清爽,热量低,适合湿热或痰湿体质的肥胖人群食用。 苦瓜黄豆排骨汤 材料:猪骨300克、黄豆30克、瑶柱(干贝)50克、苦瓜2个、生姜5片 做法:苦瓜洗净切薄片,用盐腌制去苦味;猪骨切块焯水,与黄豆、瑶柱、生姜一起熬汤1小时成高汤;将苦瓜片放入高汤内灼至刚熟,调味即可。 特点:此汤具有清热消暑、清肝明目的作用,适合易上火、口干口苦、眼目干涩充血的人群食用。阳虚体质人群请勿过量食用。 绿豆莲子排骨汤 材料:绿豆50克、莲子80克、排骨300克、陈皮1瓣 做法:绿豆、莲子浸泡,排骨切块焯水;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纳入上述材料,慢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特点:此汤清补相兼,对于有皮肤不适的人群尤为适宜。虚寒体质者可加生姜、芡实同煮。 酸梅汤 材料:乌梅3—5个、山楂15克、甘草3克、陈皮半瓣、桂花适量、冰糖适量 做法:将乌梅、山楂、甘草、陈皮清洗后用煲汤袋装好,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煲汤袋小火煮40分钟;放入冰糖煮至溶化,去掉煲汤袋,加入桂花即可。 特点:此茶口感酸甜,健脾胃,消食滞,能缓解夏日口燥咽干、久咳少痰、食欲欠佳等不适。消化道溃疡者不宜饮用。 紫苏薄荷姜茶 材料:(鲜)紫苏5—10克、(鲜)薄荷5—10克、生姜3片、红糖适量 做法:将材料洗净,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纳入紫苏、薄荷、生姜;煮沸后加入红糖溶化,盖上锅盖焖2分钟即可。 特点:此茶具有扶正解表、化湿解郁的功效,夏日饮此茶可防风寒。 桂皮淮山排骨 材料:桂皮5—10克、淮山250克、排骨250克、生姜15克 做法:排骨切块腌制,淮山切为寸段;热锅加入油、姜及桂皮爆香,放入排骨香煎至微黄;加入淮山翻炒一会,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小火焖,当汤汁剩下不多时,开大火加入盐调味即可。 特点:此菜能温补脾肾,缓解胃脘隐痛不适、恶心欲呕、腹泻便溏等症状,适宜于脾肾两虚人士或贪凉所致胃肠不适者。脾虚明显的可加生姜30克。 通过遵循以上养生建议,我们可以在盛夏时节有效保护阳气,预防疾病,享受一个清爽、健康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