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 研究发现,睡眠特征紊乱与 172 种疾病相关
很多人把睡觉当成简单的休息,其实不然,真正决定身体能否恢复的关键是睡眠质量。我国《健康数据科学》期刊的新研究发现,睡眠特征紊乱与 172 种疾病相关,只要适当调整睡眠习惯,健康状态就可能稳步提升。 一、判断 “睡好” 的三大核心标准 这项由北京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多机构联合的研究,分析了 88461 名成年人的随访数据,拆解出睡眠 “基础、节律、质量”3 大维度 6 项特征,与 363 种疾病风险直接相关。而生活中判断睡眠好坏,只需关注两个可落地的核心维度: 夜间睡眠的三个关键 入睡速度:成年人需少于 30 分钟,儿童少于 20 分钟,超时则属于入睡困难。 睡眠连续性:夜间觉醒不超过 1 次,醒后 10-15 分钟内可再次入眠。 时长与效率:成年人通常需 6-8 小时,儿童 9-10 小时,老年人 5-7 小时;睡眠效率(实际睡眠 / 卧床时长)达 85% 以上为合格。 白天状态的核心体感 高质量睡眠能让次日精力充沛,警觉性和注意力正常,没有焦虑烦躁的情绪波动,也无乏力、肌肉酸痛等躯体不适,更不会有明显疲劳感。哪怕夜间指标达标,白天昏沉也不算好睡眠。 二、别陷入 “睡够 8 小时” 的误区 不少人执着于 “8 小时睡眠”,却发现白天依然没精神。研究显示,睡眠不必过分纠结时长,被忽视的 “节律” 特征同样重要,它单独与 83 种疾病相关,需和时长同等重视。 三类不良睡眠习惯危害最大 频繁熬夜:肝脏等器官的修复有 “最佳窗口期”,熬夜会错过这个时机,补觉只能弥补时长却挽不回质量。入睡晚于 00:30,肝纤维化 / 肝硬化风险会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