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25

​“听说老张确诊高血糖后,天天吃素食,血糖真的降了!”“刷到博主说‘断荤 30 天,血糖稳如教科书’,我也准备试试!”​ 如今社交平台上,“素食控糖” 的说法随处可见,不少高血糖人群或糖友抱着 “只要不吃荤,血糖就能稳” 的想法,盲目跟风吃素。但真相是:吃素≠有效控糖,若选不对素食、搭不好饮食,反而可能让血糖飙升,还会埋下新的健康隐患。控糖的核心从不是 “断荤”,而是学会科学管理饮食结构。​ 一、为什么 “吃素控糖” 是误区?先搞懂两个关键指标​ 很多人觉得 “素食不含肉,就不会升血糖”,却忽略了:真正影响餐后血糖的,是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 “吸收速度” 和 “摄入总量”。营养学里有两个核心指标,能帮我们判断食物对血糖的影响 ——血糖生成指数(GI) 和血糖负荷(GL) ,搞懂它们,就能避开 “素食升糖” 的坑。​ 1. 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的 “升糖速度表”​ GI 值就像给食物贴的 “速度标签”:​ 高 GI 食物(GI>70):比如白馒头、白粥、糯米饭,进入肠胃后消化快、吸收猛,吃下去血糖会 “嗖嗖” 往上冲,堪比 “短跑冲刺”;​ 低 GI 食物(GI≤55):比如燕麦、藜麦、绿叶菜,消化吸收慢,血糖上升平缓,像 “慢跑” 一样稳定。​ 这里要注意:素食≠低 GI。比如精米白面做的素包子(GI 约 80)、油炸素春卷(GI 约 75),都是典型的高 GI 素食,吃多了比少量吃肉升糖更快。​ 2. 血糖负荷(GL):兼顾 “速度” 与 “总量” 的关键​ GI...

​在高血压被广泛关注的当下,不少人会陷入 “血压越低越健康” 的认知误区。但事实上,血压如同人体血液循环的 “压力泵”,过高会冲击血管,过低则会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二者同样危害健康。尤其是低血压,因其症状隐蔽、易被忽视,更需要我们主动警惕。​ 一、血压的 “健康平衡点”:并非越低越好​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分为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医学上公认的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 90-139mmHg、舒张压 60-89mmHg。这个范围是人体长期进化形成的 “黄金标准”—— 既能保证心脏泵血效率,又能为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提供充足供血。​ 若血压长期低于 90/60mmHg,就属于低血压范畴。此时,血管内的压力不足,血液无法顺畅到达全身各处:大脑作为对缺血最敏感的器官,会率先出现功能异常;心脏、肾脏等器官长期供血不足,也会逐渐引发损伤。因此,血压并非 “越低越好”,维持在正常区间内的稳定状态,才是健康的关键。​ 二、低血压的 “隐形危害”:这些风险不可忽视​ 与高血压的 “显性危害” 不同,低血压的症状往往温和且反复,容易被误认为是 “疲劳”“体虚”,但长期忽视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1. 大脑功能受损​ 这是低血压最直接的危害。大脑缺血缺氧时,会出现头晕、头痛、眼前发黑、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能突发晕厥,尤其在体位变化(如从蹲着、躺着突然站起)时更易发生。若频繁晕厥,可能导致摔倒、骨折、脑出血等意外;长期慢性缺血还可能影响记忆力、注意力,甚至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2. 心脏供血不足​ 低血压会加重心脏负担:为了弥补血压不足,心脏需要更费力地泵血,长期可能导致心率加快、心悸、胸闷。对于本身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的人群,低血压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加重心肌缺血,危及生命。​ 3. 肾脏与代谢异常​ 肾脏的滤过功能依赖充足的血压灌注,低血压会导致肾脏血流量减少,滤过效率下降,长期可能引发尿量减少、水肿,甚至肾功能损伤。同时,全身供血不足会影响新陈代谢,导致乏力、畏寒、食欲减退等症状,降低身体免疫力。​ 三、三类低血压:哪些需要重点警惕?​ 低血压并非 “一刀切”,不同类型的风险程度不同,需针对性应对:​ 1. 生理性低血压:无需过度担心​ 多见于体型偏瘦的年轻女性、长期坚持锻炼的运动员或老年人。这类人群血压虽低,但身体已适应,无明显不适症状,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寿命,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日常营养和作息即可。​ 2. 病理性低血压:必须及时就医​ 由疾病引发的低血压,常见病因包括:脱水(腹泻、呕吐、饮水过少)、贫血(缺铁、缺维生素 B12)、心脏疾病(心率不齐、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这类低血压会伴随原发疾病的症状,如面色苍白、心慌、气短、体重下降等,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3. 药物性低血压:调整用药是关键​ 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血压降低,如降压药、利尿剂、抗抑郁药、部分抗生素等。若在用药期间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切勿自行停药。​ 四、低血压的 “预警信号”:出现这些情况要重视​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是低血压发出的预警,需及时监测血压并排查原因:​ 频繁头晕,尤其是体位变化后;​ 眼前发黑、视力模糊,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活动后加重;​ 心悸、胸闷、气短,休息后无缓解;​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出冷汗;​ 突发晕厥或差点晕倒。​ 五、低血压的应对:从生活调整到医疗干预​ 1. 生活方式调整(适用于生理性低血压或轻度症状者)​ 合理补水:每天饮水量不少于 1.5-2 升,可适当喝淡盐水,增加血容量;​ 均衡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避免过度节食;​ 规律运动: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温和运动,增强心血管功能;​ 避免突然体位改变:蹲、卧、久坐后起身时,动作要缓慢,可先静坐 1-2 分钟再站立;​ 适当增加盐分摄入:与高血压患者相反,低血压者可适当提高饮食盐量(但需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2. 医疗干预(适用于病理性或症状严重者)​ 及时排查病因:通过血常规、心电图、甲状腺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明确低血压的根源;​ 针对性治疗:如贫血者补充铁剂或维生素 B12,脱水者及时补液,心脏疾病患者遵医嘱治疗原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