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 心血管疾病谱变迁:新挑战与科学应对策略
近日,比利时鲁汶大学心血管科学系、英国心脏基金会心血管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柳叶刀》发表评论,深度剖析了全球心血管疾病谱的深刻变革 —— 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这类传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占比持续下降,而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率稳步上升,为全球心血管防控工作带来新课题。 一、全球疾病谱新态势:动脉与非动脉疾病 “此消彼长” 自 2005 年起,全球心血管疾病结构开始显著转变。以英国 2000-2002 年至 2017-2019 年的随访数据为例,这种变化尤为清晰: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占比从 55% 大幅降至 39%,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核心亚型均同步下降;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逆势上升”:心律失常占比从 19% 升至 28%(其中房颤或房扑从 16% 升至 22%),退行性疾病从 20% 升至 24%,血栓栓塞性疾病从 6% 升至 8%。 如今,冠心病、脑卒中在全球心血管病总发病率中占比已不足一半,房颤或房扑成为常见心血管问题,静脉血栓栓塞、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病率也与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基本持平。这种结构性转变,正深刻影响医疗资源配置与疾病总体负担。 二、中外差异显著:欧美趋稳与我国攀升的鲜明对比 尽管疾病谱的结构性转变具有全球普遍性,但不同国家的总体发病趋势差异明显: 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戒烟、限盐、控制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干预措施,心血管病总发病率已从快速上升进入平台期; 我国现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控制仍有不足,叠加老龄化加速,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据 2024 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2023 年我国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达 7649 万人次,较 2022 年增加 47.3%。 临床层面,这种差异同样突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登峰表示,10 年前门诊 70%-80% 患者为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今这类疾病基数仍高,但房颤、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患者比例显著上升,“有时一天门诊能接诊近 10 例房颤患者,比早年一周遇到的还多”。 三、多因素驱动:疾病谱变迁的 “三大推手” 心血管疾病谱的转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老龄化、生活方式、医疗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专家将其总结为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1. 老龄化:非动脉疾病上升的 “核心引擎”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上升的共性原因。截至 2024 年末,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