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血管健康 Tag

近日,比利时鲁汶大学心血管科学系、英国心脏基金会心血管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柳叶刀》发表评论,深度剖析了全球心血管疾病谱的深刻变革 —— 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这类传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占比持续下降,而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率稳步上升,为全球心血管防控工作带来新课题。 一、全球疾病谱新态势:动脉与非动脉疾病 “此消彼长” 自 2005 年起,全球心血管疾病结构开始显著转变。以英国 2000-2002 年至 2017-2019 年的随访数据为例,这种变化尤为清晰: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占比从 55% 大幅降至 39%,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核心亚型均同步下降;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逆势上升”:心律失常占比从 19% 升至 28%(其中房颤或房扑从 16% 升至 22%),退行性疾病从 20% 升至 24%,血栓栓塞性疾病从 6% 升至 8%。 如今,冠心病、脑卒中在全球心血管病总发病率中占比已不足一半,房颤或房扑成为常见心血管问题,静脉血栓栓塞、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病率也与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基本持平。这种结构性转变,正深刻影响医疗资源配置与疾病总体负担。 二、中外差异显著:欧美趋稳与我国攀升的鲜明对比 尽管疾病谱的结构性转变具有全球普遍性,但不同国家的总体发病趋势差异明显: 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戒烟、限盐、控制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干预措施,心血管病总发病率已从快速上升进入平台期; 我国现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控制仍有不足,叠加老龄化加速,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据 2024 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2023 年我国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达 7649 万人次,较 2022 年增加 47.3%。 临床层面,这种差异同样突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登峰表示,10 年前门诊 70%-80% 患者为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今这类疾病基数仍高,但房颤、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患者比例显著上升,“有时一天门诊能接诊近 10 例房颤患者,比早年一周遇到的还多”。 三、多因素驱动:疾病谱变迁的 “三大推手” 心血管疾病谱的转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老龄化、生活方式、医疗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专家将其总结为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1. 老龄化:非动脉疾病上升的 “核心引擎”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上升的共性原因。截至 2024 年末,我国...

在如今的国人体检报告中,“血管斑块” 已成为高频词汇。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因斑块未引发明显症状便疏于关注,直到血管壁内的病变悄然进展,最终诱发心梗、脑梗等凶险的心脑血管事件,此时再干预往往为时已晚。因此,深入了解斑块的构成、类型及危险程度,做好早期干预与控制,才能将健康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斑块 “全景图”:高发现状与形成本质 1. 触目惊心的检出数据 我国血管斑块的检出率已呈现 “高覆盖、低龄化” 趋势:约 1/3 成年人存在颈动脉斑块,60 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接近 100%,即便 20 岁以上的年轻群体,检出率也高达 36.2%。这意味着,斑块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属问题”,各年龄段人群都需警惕。 2. 斑块的 “诞生”: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 斑块并非突然形成,而是血管壁对损伤的长期慢性炎症反应结果,主要经历三个核心阶段: 内皮细胞损伤: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熬夜等因素,会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形成 “微小伤口”; 脂质沉积与氧化: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趁机渗入血管壁,氧化后成为 “有毒脂质”; 炎症与泡沫细胞形成:免疫系统识别到氧化脂质后,会派遣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堆积后,逐渐演化成斑块的雏形。 二、斑块 “分类册”:三类主要类型及风险差异 临床上,根据斑块的稳定性与危险程度,主要将其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 “破坏力” 与应对方式大不相同: 1. 软斑:易破裂的 “罪犯斑块” 软斑又称易损斑块,是最危险的类型,堪称心脑血管事件的 “主要凶手”。其特点是 “皮薄馅大”—— 内部是巨大的脂质核心(含大量胆固醇酯、结晶及坏死细胞碎片),外部覆盖的纤维帽却极薄(常低于 65 微米),且胶原含量少、韧性差。这种结构使其难以承受血管搏动与血流冲击,极易破裂。一旦破裂,斑块内的 “有毒物质” 会暴露在血液中,瞬间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的风险极高。 2. 硬斑:相对稳定但需警惕 “钙化风险” 硬斑也称稳定斑块,内部以钙化、纤维组织为主,纤维帽厚且坚固,短期内破裂风险较低,但可能因斑块体积过大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流。更需注意的是,过度钙化的硬斑会变得 “脆硬”,如同老化的石头,可能在血流冲击下出现碎裂,尖锐的碎片刺破血管壁,同样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3. 混合斑:稳定性 “看成分” 混合斑内部是脂质与钙化的混合体,纤维帽薄厚不均,其危险程度取决于 “优势成分”:若脂质占比高、纤维帽薄,则接近软斑的风险;若钙化占比高、纤维帽厚,则更偏向硬斑的稳定性。 三、高危斑块 “深度解析”:三种致血栓类型的核心特点 近些年,医学界对斑块危险性的认知不断更新,不再仅以血管狭窄程度判断风险(此前认为狭窄超 70% 才高危),而是发现狭窄小于 50% 的易损斑块(如溃疡、出血型)同样危险,且将炎症指标、血流剪切力(血流与血管内皮的摩擦力)纳入评估体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心血管影像学》的新研究,进一步将高危斑块明确为三类易引发血栓的类型: 1. 易破裂斑块: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蜂胶与血管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得益于蜂胶中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理活性。以下将从蜂胶的成分、对血管健康的益处、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蜂胶的成分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树皮和树脂中采集并加工而成的物质,其主要成分包括树脂、蜂蜡、挥发油、花粉等。具体来说,蜂胶中约含55%的树脂和树香、30%左右的蜂蜡、10%的芳香挥发油和5%的花粉及夹杂物。此外,蜂胶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类、醇、酚、醛、酯、醚、烯萜类化合物,以及多种氨基酸、酶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共计超过300种成分,犹如一个天然的“药库”。 二、蜂胶对血管健康的益处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蜂胶中的抗氧化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等,可以减轻身体的氧化压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害,从而保持血管的正常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健康是血管健康的基础,它们能够调节血管张力、维持血液流动和防止血栓形成。 提高血管弹性:蜂胶中的生物类活性物质如某些氨基酸和酶类,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防止血管硬化。血管弹性的保持对于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抗炎作用:蜂胶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够减少血管内的炎症反应,降低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炎症反应是许多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 降低血脂:蜂胶中的类黄酮成分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改善血脂异常。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降低血脂水平,蜂胶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适用人群 蜂胶对血管健康的益处使得它适用于多种人群,特别是那些存在血管健康风险或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蜂胶并非药物,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对于有血管相关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饮用蜂胶,并结合其他治疗措施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蜂胶还适用于需要增强免疫力、改善皮肤状况、促进组织细胞再生等人群。然而,对于严重过敏体质者、孕妇及1周岁以下的婴幼儿等特定人群,应慎用或禁用蜂胶。(来源:亲子百科,太平洋亲子网) 四、注意事项 过敏反应:由于蜂胶成分复杂,个别人群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蜂胶前应进行过敏性试验,特别是外用蜂胶时。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服用时间:蜂胶在空腹时服用效果最佳,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服用时间。 避免与毒副作用大的西药一起服用:蜂胶具有加强药效的作用,如果与毒副作用大的西药一起服用,可能加大毒副作用。因此,在服用蜂胶时应注意避免与这类药物同时服用。 适量饮用:虽然蜂胶对血管健康有益,但并非越多越好。过量饮用蜂胶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在饮用蜂胶时应遵循适量原则。 五、结论 综上所述,蜂胶作为一种天然的保健品,对血管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益处。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提高血管弹性、抗炎和降低血脂等作用,蜂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然而,在使用蜂胶时需要注意过敏反应、服用时间、避免与毒副作用大的西药一起服用以及适量饮用等事项。只有正确使用蜂胶,才能充分发挥其对血管健康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