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25

“吃对养身,吃错伤身”,生活中不少看似健康的食物,实则暗藏营养缺陷或热量隐患。哪些 “健康食品” 名不副实?该如何避开这些饮食误区?相关专家为大家逐一拆解。​ 一、9 个饮食误区:这些 “健康食物”,营养其实很有限​ 误区 1:米粥、米汤、米油能养胃滋补?​ 很多人觉得米粥软烂好消化,是养胃滋补的佳品,但王志翊指出:这类食物主要成分是水和碳水,营养单一,并无特殊 “滋补成分”。米粥熬煮时淀粉糊化,虽易被肠道吸收,却会导致餐后血糖骤升,糖尿病患者需警惕;同时缺乏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关键维生素,饱腹感差还容易吃过量。​ 所谓 “养胃”,仅因软烂质地能暂时减少肠胃物理消化负担,并非真能修复胃黏膜 —— 若生病后只吃这些,反而会因营养不足削弱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误区 2:肉汤、骨头汤比肉更有营养?​ “喝汤补营养” 是常见认知,但王志翊解释:肉汤、骨头汤、鸡汤里绝大部分是水,溶解的主要是脂肪、嘌呤和盐分,蛋白质、铁、锌等核心营养仍留在肉和菜里。这类汤属于高脂、高嘌呤饮食,不利于心血管健康,还可能诱发痛风(对高尿酸人群尤其不友好)。​ 喝汤弃肉是 “本末倒置”,想补充营养,吃汤里的肉和菜比喝汤更有用。​ 误区 3:鲜榨果蔬汁能补 VC 还健康?​ 鲜榨果蔬汁虽保留部分 VC 和钾,但压榨过程会破坏植物细胞壁,导致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流失;更关键的是,水果中的糖会被浓缩成 “游离糖”,被人体快速吸收,容易引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患者需谨慎。​ 不仅营养打折扣,还会让人不知不觉摄入过多糖分,增加肥胖风险。想获取果蔬营养,直接吃完整的新鲜果蔬才是正确选择。​ 误区 4:蜂蜜能治便秘还养颜?​ 蜂蜜本质是高浓度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超 80%。虽有部分人吃蜂蜜能通便(因果糖不耐受产生渗透性作用),但并非对所有人有效,更不是治便秘的 “良方”。​ 至于 “养颜”,蜂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极少,高糖反而会增加肥胖风险,还可能破坏皮肤胶原蛋白,加速皮肤糖化老化,毫无科学依据。​ 误区 5:红糖水能补铁补血?​ 红糖的 “红色” 来自加工时保留的甘蔗天然色素(如焦糖色素),并非铁元素。每 100 克红糖仅含 2 毫克铁,且是吸收利用率差的 “非血红素铁”,靠喝红糖水补铁效果微乎其微,还会因摄入过量糖分导致肥胖、血糖升高。​ 真正补铁补血,应选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富含 “血红素铁” 的食物,吸收效果远优于红糖。​ 误区 6:土榨油纯天然更健康?​ “土榨油” 看似天然,却因工艺简陋缺乏精炼工序,隐藏巨大安全风险:可能残留杂质、水分,容易酸败变质;若原料(如花生、玉米)储存不当发霉,还会产生致癌物黄曲霉素(土法无法去除);且烟点低,烹饪时易产生有害烟雾。​ 相比之下,正规精炼油经过多道安全处理,安全性远高于土榨油。​ 误区 7:“一勺猪油等于五副药”?​ “猪油养人” 是物资匮乏年代的旧观念 —— 当时人们缺能量、缺脂肪,猪油能快速补能。但现在人普遍热量过剩,猪油富含饱和脂肪酸,过量吃会升高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 从营养角度,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山茶油)比猪油更适合作为日常烹调用油。​ 误区 8:多吃黑芝麻能长头发?​ 黑芝麻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E,适量吃对头发健康有一定益处(如提供营养、抗氧化),但想靠它生发或治脱发并不科学。​ 脱发原因复杂(遗传、激素、压力、营养不均等),并非单一食物能解决;过量吃黑芝麻还会因油脂含量高,导致消化不良或热量超标。改善头发问题,需均衡饮食 + 专业诊断,别盲目依赖 “生发食物”。​ 误区...

近日,“男子在家连续拔罐两天导致截瘫” 的新闻引发广泛热议。随着中医养生热潮兴起,拔罐作为传统外治法,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保健选择,被视为缓解疲劳、改善不适的 “简便疗法”。但这起悲剧提醒我们:拔罐并非人人皆宜、处处可拔,盲目操作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为此,中医专家针对常见误区进行权威解读,送上科学操作指南。​ 误区一:拔罐是 “万能养生术”,啥病都能治?​ 不少人将拔罐奉为 “万能疗法”,头痛、失眠、疲劳、酸痛等不适都想靠拔罐缓解。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陈泽林指出,拔罐的适应症虽有 456 种(据文献总结),但并非包治百病,其核心功效是通过负压吸附体表,达到开腠理、祛风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效果,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痛、慢性疲劳综合征、消化不良等实证、寒证、湿证。​ 反之,部分情况拔罐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抽搐、痉挛、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处不宜拔罐;老人、儿童、孕妇、久病体虚等体质虚弱者,需格外谨慎。此次截瘫案例,大概率是患者在禁忌部位或不适宜状态下拔罐,导致神经或软组织损伤。​ 误区二: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头痛医头” 可行?​ “腰疼拔腰、背疼拔背” 是多数人的直觉操作,但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徐媛强调,拔罐选址需遵循中医 “辨证施治” 原则,结合经络循行、穴位特性及疾病性质综合判断,而非简单对症取穴。​ 例如胃痛,除了胃部,更适合选择背部胃俞穴、腿部足三里穴等与胃腑相关的穴位;脏腑病变常选背部膀胱经对应的背俞穴,通过调节经络改善脏腑功能。即便局部软组织损伤(如急性腰扭伤)可在疼痛处拔罐,但若存在皮肤破损、血肿也需避免。​ 尤其需要警惕颈部、腹股沟、腋下等大血管密集区域,以及眼、耳、口、鼻等敏感部位 —— 这些区域组织结构薄弱,操作不当可能损伤神经、血管,引发严重后果。​ 误区三:留罐越久、频率越高,效果越好?​ “拔罐到起水疱才叫‘拔出湿气’”“每天拔罐效果翻倍”,这类错误认知暗藏风险。陈泽林明确表示,留罐时间并非越长越好,一般需控制在 5—15 分钟:初次拔罐者、老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建议缩短至 5—10 分钟;夏季可稍短,冬季可稍长,但均不宜超过 15 分钟。​ 留罐过久会导致局部皮肤过度充血、水肿,甚至起水疱,处理不当易引发感染;拔罐频率过高(如连续两天拔罐)会让身体缺乏恢复时间,可能导致组织严重受损,影响脊髓或外周神经 —— 此次截瘫案例,就可能是 “选址错误 + 时间过长 + 频率过高” 共同作用的结果。专家建议,拔罐治疗每周 1—2 次即可。​ 误区四:罐印越深,“排毒” 效果越好?​ 拔罐后紫黑的罐印常被解读为 “排毒成功”,颜色越深越受认可。徐媛纠正,这是典型误解:罐印颜色主要与局部血液循环、皮下毛细血管破裂程度相关,反映的是寒、湿、瘀等病理状况,而非 “毒素外排”。​ 从中医角度,罐印紫黑多为血瘀或寒凝,发紫带斑块是寒凝血瘀,鲜红提示有热邪,灰白或无颜色改变可能是气血不足或寒湿较重;从现代医学来看,人体代谢废物主要通过肝肾、呼吸系统排出,皮肤并非主要排毒器官,“罐印 = 排毒” 无科学依据。​ 专家强调,治疗效果应以症状改善为核心判断标准,而非罐印颜色 —— 罐印深不代表效果好,颜色浅也不意味着无效。​ 科学拔罐 7 大关键细节,安全不踩雷​ 选对罐具:居家首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抽气罐;传统玻璃火罐效果佳,但对操作要求高,新手不建议尝试。​ 环境适宜:在温暖、避风的室内进行,拔罐后避免立即吹风、接触冷水,此时毛孔开放,易受风寒侵袭。​ 体位舒适:根据拔罐部位选择持久体位(如背部拔罐取俯卧位、颈部拔罐取坐位),确保肌肉放松,提升效果与安全性。​ 观察反应:拔罐时密切关注身体状态,若出现头晕、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冷汗等 “晕罐” 现象,立即起罐,让患者平卧保暖,轻者喝温开水,重者按压人中、内关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