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卒中发病年轻化 识别早期 “信号” 很重要

卒中发病年轻化 识别早期 “信号” 很重要

提到卒中(俗称 “中风”),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老年病”,但近年来临床数据却打破了这一认知:我国 45 岁以下人群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 8.7% 的速度上升,20-40 岁的年轻患者占比已达 10%-15%。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对卒中早期信号的认知不足,约 60% 的患者因延误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残疾甚至死亡。其实,卒中并非突然降临,身体会提前发出 “预警信号”,学会识别并及时应对,就能大大降低伤害。
一、为什么年轻人也会得卒中?这些 “隐形杀手” 要警惕
年轻人卒中的诱因与老年人有明显差异,多与不良生活习惯和潜在健康问题相关。首先是 “代谢紊乱陷阱”:现在很多年轻人长期熬夜、暴饮暴食,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富贵病” 提前找上门 —— 数据显示,30 岁以上肥胖人群卒中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 2.3 倍,而年轻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卒中风险会增加 4 倍。其次是 “不良习惯暴击”:长期吸烟(包括二手烟)会损伤血管内皮,让动脉粥样硬化提前发生;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会导致血压骤升、血液黏稠度增加,诱发血栓;还有久坐不动的 “办公族”,每天久坐超过 8 小时,血管弹性会逐渐下降,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升高。
此外,一些易被忽视的 “隐藏因素” 也会诱发年轻卒中:比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雌激素可能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偏头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视觉先兆的类型),卒中风险比普通人高 2 倍;还有先天性血管畸形、心肌炎、凝血功能异常等疾病,也可能成为年轻卒中的 “导火索”。这些因素叠加,让原本 “远离” 年轻人的卒中,逐渐变成了 “隐形威胁”。
二、牢记 “120 原则 + 3 个预警”,快速识别卒中信号
卒中发生时,大脑每缺血 1 分钟,就会有 190 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 “快速识别、及时就医” 是挽救生命和减少残疾的关键。国际上通用的 “120 原则” 是简单有效的识别方法,年轻人和家人都应牢记:
  • “1” 张脸: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比如微笑时一侧嘴角下垂、眼睛无法闭合,或一侧面部麻木、僵硬,这是卒中最常见的早期信号之一。很多年轻人会误以为是 “面瘫” 或 “疲劳导致的脸僵”,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 —— 卒中引起的面部异常多伴随其他症状,且进展迅速,而单纯面瘫通常不会有肢体或语言问题。
  • “2” 只胳膊:双臂平举,保持 10 秒钟,若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或感觉麻木、沉重,无法完成动作,需高度警惕。比如有人想端杯子喝水,却突然发现右手抬不起来,或拿东西时频繁掉落,这可能是大脑运动中枢缺血的表现,切勿误以为是 “胳膊抽筋” 或 “累着了”。
  • “0”(聆)听语言:倾听患者说话是否清晰,比如说话含糊不清、用词错误,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比如年轻人突然说不出完整句子,把 “吃饭” 说成 “吃放”,或别人问问题时毫无反应,这是语言中枢受损的信号,往往被误认为 “没睡醒” 或 “走神”,需格外注意。
除了 “120 原则”,还有 3 个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一是突发剧烈头痛,尤其是 “从未有过的头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很多年轻人会误以为是 “偏头痛” 或 “感冒”,实则可能是脑出血的早期表现;二是短暂视力问题,比如突然看不清东西、眼前发黑,或看东西有重影,通常持续几秒到几分钟,容易被误认为 “眼睛疲劳”,但这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的信号;三是行走不稳,比如突然走路摇晃、向一侧偏斜,或无法直线行走,可能伴随肢体麻木,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喝醉了” 或 “腿抽筋”,实则可能是小脑或脑干缺血的信号。
三、出现信号别慌!做好 “两步应对”,把握黄金时间
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上述卒中信号,需立即做好 “两步应对”,把握发病后 4.5 小时的 “黄金治疗时间”(部分患者可延长至 6 小时):
第一步:立即拨打 120,准确告知位置和症状。拨打时要保持冷静,说清 “患者现在嘴角歪斜、胳膊抬不起来、说话不清楚” 等具体症状,方便急救人员提前准备设备;若患者是自己,可提前联系家人或朋友,让其在医院接应;不要选择自行打车或开车前往医院,以免途中出现病情加重(如昏迷、呕吐窒息),且急救车上有专业设备和人员,能随时监测生命体征。
第二步:等待期间做好 “3 个不要”。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以免发生呛咳或窒息(卒中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不要随意移动患者,尤其是怀疑脑出血时,移动可能加重出血,若患者呕吐,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要过度摇晃或呼喊患者,以免增加脑部耗氧,让患者保持安静休息即可。
四、年轻不是 “保护伞”!做好 “4 点预防”,远离卒中风险
对年轻人而言,预防卒中比治疗更重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做好 “4 点预防”,就能显著降低风险:
  • 控好 “代谢指标”:每年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体重,若发现高血压(血压≥140/90mmHg)、高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高血脂(甘油三酯≥2.26mmol/L),需及时干预,通过饮食调整(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运动改善,必要时遵医嘱服药,切勿因 “年轻无症状” 而忽视。
  • 改掉 “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尽量在 23 点前入睡),减少久坐时间 —— 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比如拉伸、快走;办公族可选择站立办公,或下班后进行 30 分钟温和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周坚持 5 次,增强血管弹性。
  • 关注 “特殊情况”:女性若长期服用避孕药,需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偏头痛患者若频繁发作,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有卒中家族史或先天性血管问题的人,需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脑血管检查(如颈动脉超声、头颅 CTA),早发现早干预。
  • 学会 “情绪管理”:长期压力大、焦虑、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卒中风险。年轻人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运动、绘画)、与人倾诉、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避免 “情绪过山车”。
卒中的年轻化趋势,给所有年轻人敲响了警钟:健康从无 “年龄豁免权”,忽视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可能会付出沉重代价。记住,卒中不是 “突然发生”,而是 “长期积累” 的结果,从今天起,学会识别早期信号、养成健康习惯,才能为自己的脑血管 “上一道保险”,远离卒中威胁,守护生命健康。
标签:
,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