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肠道菌群 Tag

提到人体重要器官,很多人会先想到心脏、大脑,却容易忽略肠道 —— 这个藏在腹腔里、全长约 7-8 米的 “生命通道”。事实上,肠道不仅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免疫防御的 “主战场”,它像一位 “全能管家”,掌控着营养吸收、免疫防御、情绪调节等关键环节,堪称全身健康的 “隐形总开关”。它的状态,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身体活力与健康水平。​ 一、肠道的 “全能本领”:从营养到代谢的核心枢纽​ 肠道首先是人体的 “营养加工厂”,一生要消化处理约 65 吨食物与饮品(相当于 30 辆家用轿车的重量),其中 99% 的营养物质都靠它吸收转化。​ 小肠:营养吸收 “主力”:通过规律蠕动与消化液(如胰液、肠液)协同,将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脂肪转化为脂肪酸、蛋白质拆分为氨基酸,再通过肠壁绒毛吸收入血,为全身细胞提供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也在此完成 “筛选吸收”。​ 大肠:平衡调节 “助手”:主要负责回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让粪便成形,同时维持体内水平衡与酸碱稳定,避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更关键的是,肠道里还住着一支 “微生物军团”—— 肠道菌群。健康状态下,这里栖息着约 1000 种细菌,总重量达 1-2 公斤,它们像 “微型代谢工厂”,不仅参与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还能合成人体自身无法制造的维生素 K(助凝血)、维生素 B12(护神经)等必需营养素。比如肠道菌群分泌的激素 GLP-1,能直接作用于大脑调节食欲,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帮身体稳定血糖;一旦菌群失衡,这些 “工厂” 停工或乱产,就可能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 二、免疫 “主战场”:70% 免疫力藏在肠道里​ 你可能想不到,人体 70% 的免疫系统都集中在肠道 —— 肠管内壁布满了弥散淋巴组织、孤立淋巴小结,还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构成了一道 “立体防御网”。​ 当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随食物进入肠道,淋巴组织会立刻启动 “防御模式”:分泌特异性抗体(如 IgA),像 “卫士” 一样包裹病原体,阻止其附着在肠壁;巨噬细胞则直接 “吞噬” 有害微生物,避免感染扩散。​ 肠道黏膜更是这道防线的...

长途旅行、临时出国时,腹泻腹胀、精神萎靡等 “水土不服” 常如影随形,这背后都是肠道菌群在 “闹情绪”。近期发表在美国《细胞》杂志的一项覆盖全球 42 个国家、3.2 万份肠道样本的研究发现,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竟与生活的地理位置深度绑定,仿佛携带了独特的 “地理护照”,影响着免疫力调节、能量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 肠道里有不少 “本地人” 新研究发现,个体的肠道菌群并非随意生成的,“地理印记” 比想象中更鲜明:就像方言的多样性,即便在同一国家,住在不同地区人群的肠道菌群 “组合” 也有显著区别。比如仅仅 “真杆菌” 一种,就能分出 583 个不同族群;像大肠杆菌这类 “社交达人”,更是广泛存在于全球人群的肠道中。 “饮食是塑造肠道菌群的关键。”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伟庆表示,在爱吃腌菜、咸鱼等腌制食品的高盐饮食地区,当地人肠道菌群中的 “耐盐” 菌比例高;在四川、湖南等爱吃辣的地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特定 “有益菌” 数量更多,可帮助分解辣椒素,让当地人吃辣更 “得心应手”。 2024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调研进一步证实了肠道菌群的 “家乡印记”。北方以面粉(馒头、面条等)为主食的居民肠道内,擅长消化淀粉的菌种(如双歧杆菌)活性更强;南方气候湿热,饮食中蔬果比重更高,相应地,居民的肠道菌群富含擅长分解膳食纤维的菌种,比如布劳特氏菌;沿海居民长期食用海鲜,肠道内富含能代谢海藻多糖的特定菌群;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居民,肠道内厚壁菌门细菌比例较高,有助高效利用能量、囤积脂肪,抵御严寒。 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通常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当生活发生突变时,比如饮食结构改变、环境变化,或熬夜引发作息紊乱,肠道菌群往往最先受到冲击,出现失调。这就是为何江浙人去川渝地区后,初期吃辣会腹泻,但 3~7 天内会逐步适应。 可以说,肠道菌群的 “水土不服” 就像 “外乡人” 不适应当地文化,但生活久了,它们会逐渐变成 “本地菌”,不建议过多人为干预。 研究找到了三大菌群 在人的一生中,肠道菌群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年龄呈现规律的 “生命周期”,新研究中找出了不同生命阶段对应的三大菌群。 长双歧杆菌先多后少。在婴幼儿(特别是 2 岁以下)的肠道内,长双歧杆菌占比可达 60%~70%。这是有益菌 “双歧杆菌” 家族的一员,会在婴儿出生后迅速占领肠道,成为消化 “主力军”,且数量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呈正相关,母乳中的特殊糖分(寡糖) 是其主要 “食物”。刘星吟指出,随着饮食由母乳转向混合膳食,长双歧杆菌的数量会自然降低,在成年期相对稳定,如果成年人肠道内含大量长双歧杆菌,反而易出现腹胀等不适。 瘤胃球菌与长寿相关。到了老年期,在衰老、慢病等因素的影响下,肠道菌群开始 “洗牌”,体弱老年人易出现菌群失衡。长寿老人,尤其是百岁老人肠道里,瘤胃球菌数量相对更高。该菌可分解纤维、碳水化合物,与肝脏健康密切相关,可将胆汁酸转化为特殊形式,或有助降血脂、增强肠道屏障,从而维持代谢系统 “年轻态”。我国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延长空腹时间(连续禁食 14 小时)可增加瘤胃球菌的丰度。陈伟庆提醒,瘤胃球菌就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