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阿尔茨海默病 Tag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广为人知,却让无数家庭陷入困境。当至亲好友甚至自己逐渐被记忆的迷雾笼罩,而人们却无能为力时,绝望如影随形。数十年来,阿尔茨海默病始终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尽管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但应对之路依旧充满艰辛。 病因迷雾:未解之谜与研发困境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单一的“痴呆”病症,而是多种病因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统称,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常见。一旦发病,患者的大脑就像被按下了“记忆删除键”,从初期的健忘,到逐渐不认识家人,最终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记忆的空白成为家庭难以承受之痛。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700万人患有痴呆,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比高达60% - 70%,每年新增患者近千万例,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我国有1699万老人正遭受该病的折磨,约占全球病例总数的四分之一。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样沉重,相关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会经济总成本将达约3.2万亿元,这不仅挤压了家庭经济空间,更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 然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自1906年发现以来,其治疗目标仍停留在“延缓病程、改善症状”,因为科学界尚未破译其发病的具体机制。学界对病因的探索从未停止,但始终未能达成统一。“胆碱能假说”是最早提出的理论之一,但后续被证实无法涵盖多种非胆碱能致病因素;目前主流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假说”和“tau蛋白缠结假说”也未得到学界广泛认可。近年来,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金属离子失衡、微生物 - 肠 - 脑轴紊乱、异常自噬等假说不断涌现,甚至有新理论认为该病本质是自身免疫病,但这些假说各有依据,却都难以成为定论。 病因的不确定性给药物研发带来了巨大挑战。药企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研发过程中充满艰辛。2000 - 2017年间,全球药企和科研机构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上投入超6000亿美元,仅针对β淀粉样蛋白靶点的候选药物就超过200种,但绝大多数因“临床试验无效”或“安全性风险”而终止研发。孙永安表示,这一领域的新药研发失败率高达99%,堪称研发“黑洞”。 尽管困难重重,近年来研发仍取得了一些突破。自1996年至今,全球至少有10种药物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虽然无法阻止神经细胞继续退变,但可以延缓早期病程。最新获批的仑卡奈单抗皮下自动注射剂型,患者可居家自行注射,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成本。而且,药物研发仍在持续推进。最新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失智症:转化研究与临床干预》的研究显示,2025年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开发管线包含182项试验和138种新药,可针对15种基本疾病过程;针对31种药物的48项试验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评估。中国在阿尔茨海默病适应证药物研发的临床试验数量仅次于美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跨越:从无药到多路径并行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已有百余年历史,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历经三次关键跨越。 早期,临床几乎没有针对性药物,医生只能依靠基础护理,如协助患者进食、预防跌倒等,帮助患者度过终末期,却无法干预病程进展。 随着医学的发展,诊疗进入“症状改善期”。此后,首批改善症状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投入临床使用。这些药物虽无法阻止疾病发展,但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延缓认知衰退,使诊疗关口前移。不过,截至2019年,全球仅5款治疗药物获批,患者选择有限。 如今,临床开始尝试干预病因。随着病因假说的深入,科研重心转向“清除大脑异常蛋白”,靶向药物与新技术并行发展。当前,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等抗β淀粉样蛋白单抗药物相继获批,可延缓早期患者认知下降速度。同时,“老药新用”(如糖尿病药物、抗炎药与认知药物联用)、基因编辑、脑刺激等前沿技术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然而,创新疗法从实验室走向病床仍面临诸多障碍。免疫治疗、基因干预等新疗法的长期安全性尚未明确。例如,2019年底获批上市的国产新药“甘露特钠胶囊”于2025年5月底宣布停产;7月,“颈深淋巴管/结 - 静脉吻合术”这一宣称“改善认知”的技术被叫停。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复杂,任何一款新药物、新疗法都需长期临床验证,才能确保安全。 此外,医疗可及性也存在问题。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在中国虽已获批,但均未进入医保,一年费用在20万 - 30万元,许多患者难以承担。基层医院诊断配套滞后,缺乏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如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磷酸化tau蛋白检测)等,难以识别早期病例。而且,药物需长期服用,非药物干预需家庭与社区配合,部分患者无法坚持。 防治策略:三管齐下,共筑防线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比起期待“特效药”出现,健康生活、早诊早治才是降低风险、延缓病程的公认路径。 筑牢生活保护屏障 国内外研究证实,全球40%的痴呆病例与可干预风险因素相关。在饮食方面,建议以果蔬、全谷物、坚果、深海鱼类为主,这些食物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能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维生素B12、叶酸可增加认知储备,欧米伽3脂肪酸能减少神经炎症,从而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运动方面,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少异常蛋白沉积。睡眠方面,保证每晚7 - 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大脑及时清除代谢废物。此外,“三高”人群需规范用药,避免血管损伤累及大脑。 抓住记忆衰退信号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易与“人老爱忘事”混淆,若能及时识别,可大幅提升治疗效果。最典型的信号是“记不住、说不清、脾气变”。患者会出现“近事记忆减退”,如刚交代的事转头就忘、反复询问同一问题、频繁丢失物品,或在熟悉环境中迷路;语言与执行能力下降,说话总“忘词”、无法完成简单的事、算不对数;性格与情绪也会异常,温和的人会变得易怒、多疑,或对以往喜欢的事失去兴趣。 延长独立生活期 一旦发现上述信号,需尽早前往神经内科、中医脑病科、精神科或老年科的记忆门诊就诊,进行脑部影像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等检查。早期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配合认知训练、康复训练,可延缓病程,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郁金泰强调,早防早治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患者独立生活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患者“疗效最佳的辅助药”,建议照护者学习疾病知识,理解患者的“行为异常”是病理表现而非“故意捣乱”,耐心陪伴,帮助患者保持独立生活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斗,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在病因研究、临床治疗和防治策略上不断努力,就一定能为患者和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温暖。...

在养老院的午后,72 岁的张奶奶反复抚摸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却叫不出照片里子女的名字;餐桌上,曾是厨师的李爷爷盯着碗筷发呆,忘记了如何拿起勺子 —— 这些看似 “老糊涂” 的场景,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沉重的医学名词:阿尔茨海默病。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它正以 “悄无声息的侵蚀”,夺走千万人的记忆与自我,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挑战。了解这种疾病,既是对患者的尊重,更是守护身边人的必要前提。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 “正常衰老”,而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脑部疾病。1906 年,德国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发现患者脑部存在异常的 “淀粉样蛋白斑块” 和 “神经原纤维缠结”—— 这两种物质会像 “毒素” 一样破坏神经细胞,导致大脑功能逐渐衰退。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3》显示,我国现有患者约 1500 万,每 20 秒就有 1 人确诊,预计 2050 年患者数量将突破 4000 万。更令人揪心的是,疾病早期症状隐匿,约 6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首先要读懂它的 “症状信号”。疾病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各有不同。早期(发病 1-3 年)最典型的症状是 “选择性记忆减退”:患者可能忘记刚发生的事(如早餐吃了什么),却能清晰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会反复询问同一问题,找不到常用物品(如钥匙、眼镜),甚至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如家门口走错方向)。此时患者的生活仍能自理,但情绪可能出现波动,比如因记不起事情而焦虑、易怒。 进入中期(发病 2-10 年),症状会全面加重。记忆障碍延伸到 “远期记忆”,患者可能忘记自己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甚至认不出配偶和子女;语言能力退化,说话颠三倒四,无法完整表达想法(如想喝水却说 “要那个圆圆的东西”);行为出现异常,可能突然离家出走、捡拾垃圾、重复无意义动作(如反复开关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幻觉、妄想(如怀疑家人偷东西、觉得有人害自己)。此时患者已无法独立生活,吃饭、穿衣、洗澡都需要他人协助。 晚期(发病 8-12 年)的患者则陷入严重的 “自我丧失”。大脑功能基本衰竭,无法行走、吞咽,失去语言能力,只能通过呻吟、表情表达需求;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容易引发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最终往往因并发症离世。这个阶段,患者的生命质量大幅降低,照护难度也达到顶峰。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目前医学上尚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多种 “风险因素”。不可控因素中,年龄是最主要的:65 岁后发病率每 5 年增加 1 倍,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