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0月 2025

35-45 岁,常被看作女性家庭与事业的黄金期,但美国长寿专家冯达・赖特博士在《坚不可摧:女性的硬核抗衰攻略》中,将其定义为健康 “分水岭”—— 激素波动、肌肉流失、代谢放缓等生理变化悄然启动,若不干预,可能成为更年期健康的 “定时炸弹”。 公众多等到衰老迹象显现才管理健康,实则需更早积累 “健康财富”。35-45 岁的中年早期,正是女性抗衰关键窗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任菁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沛两位专家,结合生理变化与数据,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健康挑战。 任菁菁指出,35 岁后女性进入生理 “下滑预警期”:卵巢功能每年衰退 3%,雌激素从 “稳定期” 转入 “波动预警期”,为更年期激素紊乱埋下隐患;肌肉量、骨量每年分别丢失 0.5%-1%、0.3%-0.6%;基础代谢、心血管系统轻度退化,血脂、血压异常风险上升。刘沛补充,慢性炎症指标(如超敏 C 反应蛋白)随年龄升高,长期累积会加速细胞衰老。 对我国女性而言,中年健康改善与挑战并存。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成年女性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指标较 2014 年改善,但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发病率达 1%-2% 且逐年升高;中国肌少 -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19.8%,女性为高风险人群;2006-2021 年,45 岁以下不吸烟女性成可手术肺癌患者新主流;中年女性情绪问题患病率高达 80.3%。 不过,“年老不等于衰弱”。赖特举例,74 岁坚持运动的女性,肌肉质量可能与 40 岁久坐者相当。刘沛也观察到,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老年女性,骨密度、血压等指标优于同龄人。美国哈佛大学等联合研究证实,8 周科学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管理)后,干预组生物学年龄平均减少 3.23 岁,最多年轻 5.1 岁,说明健康干预可 “减慢” 甚至 “逆转” 衰老。 一、初入中年:四大核心变量决定抗衰基础 赖特强调,35-45 岁不是衰老起点,而是投资未来健康的 “最佳窗口期”。肌骨、雌激素、炎症、心态这四大变量,是该阶段风险核心,需针对性干预。 1. 肌骨:抗衰的 “本金储备” 骨骼是刚性框架,负责储存钙磷、支撑躯体活动;肌肉是代谢活性最强的器官之一,参与能量消耗与血糖调节,避免 “中年发福”。35 岁前积累充足肌骨量,如同存下 “抗衰本金”,可应对未来持续消耗,让人不显老态。 若储备不足,会引发连锁反应:肌肉流失导致基础代谢下降、体脂堆积,显...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黄帝内经》的古训道破四季养生的核心 —— 顺应天时,方能守护康健。重阳,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既是寓意 “久久长寿” 的吉祥之日,也是深秋转寒的关键分界点。此时天地间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秋风肃杀之气易侵人体,若熬夜贪凉、疏于保暖,很容易损伤身体。正如老辈人常说:“重阳养得好,冬天少生病”,这份代代相传的经验,藏着最朴素的健康密码。 一、起居作息:顺时养气,睡好 “保命觉” 起居是养生的根基,重阳前后阳气渐收,作息尤需贴合自然规律,才能护住身体元气。 1. 调作息:早睡早起,午间小憩 《黄帝内经》强调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重阳后阳气藏得浅,熬夜最伤肾气,长期晚睡早起不仅白天乏力,还会悄悄降低免疫力。早睡能让肝脏更好完成夜间排毒,促进气血通畅;早起则可顺应阳气生发,开启一天活力。 午间也别忘 “充电”,饭后抽 20-30 分钟午睡,并非偷懒,而是给身体补养的好时机。尤其要提醒家中老人养成这习惯,睡好、起得宜,精神头自然足。 2. 防寒凉:适时添衣,护住 “关键处”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的俗语广为人知,但 “秋冻” 并非盲目扛冻,重阳前后气温昼夜差可达十几度,早晚冷风易侵体,早已不是 “硬熬” 的时候。 颈部、腰部、脚部是最怕凉的部位,老人更需重点防护,提前用围巾、护腰、厚袜子护住。在家别光脚踩地板,“寒从脚下起”,脚暖则全身暖。添衣不必过厚,根据温差灵活调整,才能有效抵御寒气。 3. 通经脉:热水泡脚,胜似补药 《黄帝内经》认为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热水泡脚正是疏通经脉的简便方法。脚是 “第二心脏”,离心脏最远,秋季寒气易从脚侵入,导致手脚冰凉、睡眠变差。 每晚用 40-50℃的热水泡脚 15-20 分钟,泡到额头微汗即可,老人需控制时间,避免头晕。若加些艾叶、生姜,驱寒效果更佳。泡完擦干脚,穿上袜子揉揉涌泉穴,等热气散尽再睡,养生效果翻倍。 二、饮食养生:润燥养肺,吃对 “应季食” 秋季 “燥邪” 易伤肺,重阳饮食需围绕 “润燥、养肺、护脾胃” 展开,既要贴合节气,又要兼顾身体需求。 1. 遵古训:省辛增酸,多吃 “白色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秋风起时,晨起口干、皮肤发紧,都是 “秋燥伤肺” 的信号,老人和孩子尤其易中招。 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会耗散津液,加重燥邪,易引发咳嗽、嘴角起泡;而酸甘味食物(如醋、山楂)能 “酸甘化阴”,缓解燥感。此外,中医认为 “白色入肺”,莲藕、百合等白色食材是润燥佳品,搭配粗粮熬粥,清淡又养身,比大鱼大肉更合时宜。 2. 食糕俗:吃重阳糕,讨吉又养生 民间有 “重阳食糕,步步高升” 的说法,重阳糕不只是节日象征,更是老祖宗传下的 “补血养生食”。传统重阳糕讲究 “五谷搭配”,除了糯米,还会加入赤豆(补血)、核桃(养脑)、瓜子仁(补维生素),一口下去满是营养。 吃糕也有讲究:高血糖人群可选无糖版,减少果脯;孩子消化不良时别多吃,搭配温水帮助消化,既讨了 “步步高升” 的好彩头,又能补充营养。 3. 避禁忌:少碰 “寒凉瓜”,护好脾胃 “秋瓜坏肚,冬瓜坏脾,顺季吃果,才不伤体”,秋季阳气收敛,脾胃功能不如夏季强健,过量食用寒凉瓜果易伤脾胃阳气,老人和孩子更易出现腹胀、拉肚子的情况。 建议选择枣、龙眼、樱桃等温热水果,既能补充维生素,又不扰脾胃,尤其适合体质偏寒的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