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25 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来袭:科学防控指南
截至2025年7月22日,广东省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已超3000例,其中顺德区占2934例,禅城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也有散发病例。疫情呈现快速扩散趋势,不仅在佛山市内蔓延,还外溢至省外及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挑战,公众需掌握科学防控知识,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
一、基孔肯雅热核心特征:轻症为主,传播隐匿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其典型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其中关节痛尤为显著,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目前所有病例均为轻症,但病毒传播隐匿性强,感染者中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占比较高,导致感染源难以被及时发现,增加了防控难度。
二、防控核心策略:灭蚊与防蚊并重
1. 环境治理:清除蚊虫孳生地
- 家庭环境:定期清理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水桶、闲置瓶罐等,避免蚊虫滋生。水生植物建议改为沙土种植,或每周彻底换水并清洗容器。
- 公共区域:社区、单位、工地等需加强绿化带、排水沟、垃圾堆放点等区域的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卫生死角,投放灭蚊幼剂。
- 特殊场所:对空置房屋、城中村露天老宅等易被忽视的场所,需重点排查并清理积水,降低蚊虫密度。
2. 物理防护:阻断蚊虫接触
- 居家防护: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避免蚊虫进入室内。发现成蚊时,可使用电蚊拍、合格杀虫气雾剂或蚊香进行灭杀。
- 户外防护: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随身携带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3. 化学防控:科学使用杀虫剂
- 在蚊媒密度较高的区域,可由专业人员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喷药后需间隔一周再次施药,共进行三次,以确保效果。
- 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表面进行药物处理,同时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幼虫。
三、高危人群与场景:精准防护是关键
1. 高危人群
-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加强防护意识。
-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易成为病毒攻击目标,家长需特别注意为其做好防蚊措施。
2. 高危场景
- 疫区旅行: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如东南亚、非洲)的旅行者,需提前查询目的地疫情信息,携带驱蚊剂和长袖衣物,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白天)进行户外活动。
- 医疗机构:医院需对病毒血症期患者采取蚊帐或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导致病毒传播。病房内应使用杀蚊剂杀灭成蚊。
四、疫情监测与应对:早发现、早处置
1. 病例管理
-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后需及时报告,疾控人员需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活动史、接触者追踪等,以指导疫点紧急喷药和孳生地清除工作。
- 患者需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2. 媒介监测
- 在蚊媒分布地区或曾发生登革热流行的区域,需定期开展蚊媒密度监测,了解蚊虫种类、季节消长和抗药性情况。一旦发现蚊媒指数偏高,需立即进行孳生地清除和预防性灭蚊。
3. 社区动员
- 发生本地暴发疫情时,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共同清理蚊虫孳生地,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
五、公众健康宣教:提升防护意识
- 知识普及:通过媒体、社区宣传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和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 健康监测:从疫区返回后,需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