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 Tag

“上火”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身体上火可以分为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肾火。因为经络循行以及脏腑的生理关系,不同脏腑的“上火”,都可以在脸上不同部位表现出来。 肝火旺看眼。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循行达眼部,眼部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血濡养,肝是否正常通过眼睛可以反映出来。当肝火旺盛时,人的眼睛最容易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睛红肿、灼热、疼痛、干涩、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流泪、视物模糊等,同时有烦躁、易怒、两肋疼痛、口苦便干等症状,可短期喝绿豆汤、决明子茶、薄荷茶、菊花茶清肝火。同时,放松心情、调节情志,揉按太冲(足部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向上约1.5厘米的凹陷处)、行间(足背侧,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涌泉(足掌的前1/3处,脚趾弯曲时的凹陷处)等穴位,也有清肝泻火效果。 心火旺看脸。心之华在面,面红赤,脸上容易长疖子、易生痘、长痤疮、起粉刺及出油等,是心火亢盛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同时,这类人群还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一系列问题。从食疗角度讲,雪梨、银耳、莲子心、绿豆汤、苦瓜等可以降心火,心火旺盛者可以适当多吃,同时每天临睡前泡泡脚,可以引火下行。 肺火旺看鼻。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故肺火旺盛时,会出现鼻部呼出之气灼热、鼻孔干疼、鼻腔发热、鼻内疖肿、鼻出血、鼻塞、鼻流黄涕等症状,同时还影响咽喉,出现咽喉肿痛、咳嗽、咯黄黏痰、痰黏稠且不易咳出等问题。肺火大可以用金银花、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煮水喝,还可适当吃些清肺热的蔬果,比如枇杷、雪梨、白萝卜、银耳、百合等。 胃火旺看口。当胃火大时,胃火循经上攻,上行入齿,容易引起牙龈红肿疼痛、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牙龈溃疡等症状。同时,胃火大也会造成胃阴和肾阴不足,导致下消化道津液缺失,从而引起烦热、口苦、口渴、喜欢冷饮,出现口腔溃疡、口臭、口腔异味较重等问题。胃火大与经常嗜食辛辣、嗜酒、过食膏粱厚味等有关,不好的饮食习惯使胃肠蠕动功能减弱,引发便秘,使得肠道内存有粪臭素、氨气、硫化氢等物质,由于这些物质会反流到口腔,会引起口臭症状。身体有胃火时,建议保持清淡饮食,适当食用新鲜蔬果,特别是西瓜、黄瓜、苦瓜、莲藕、葡萄等,可降胃热。 肾火旺看耳朵。肾开窍于耳,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水。肾火是相对而言的表现,是阴阳不平衡的体现,一般指肾中阴液不足,虚火内盛所引起的病理症状——“阴虚火旺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以及五心烦热、失眠、盗汗,伴有腰膝酸痛、胫骨痛、足跟痛等情况。肾虚火旺时,要注意调理情志,避免熬夜,合理作息。饮食上,可以多吃“黑色入肾”的食物,如黑米、桑葚、黑芝麻等。...

气血不足百病生,这是中医理论中一个深刻而广泛的观念。气血,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贯穿于全身,滋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所说的气虚和血虚,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调理好气血,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深入探讨气血不足的原因、表现及调理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气血调理指南。 一、气血不足的原因 先天不足:个体在出生时就存在气血亏虚的情况,这可能与父母的体质、孕期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 饮食不当:长期偏食、节食、暴饮暴食或过度食用寒凉、辛辣、油腻之物,均会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化。 情志失调: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耗损气血,导致气血不足。 劳倦过度:过度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劳过度,都会消耗大量的气血,使身体处于气血亏虚的状态。 疾病因素:慢性疾病、失血性疾病、外伤等,都会直接导致气血的流失或生成不足。 二、气血不足的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气血不足导致面部缺乏血色,显得苍白或萎黄无光泽。 头晕目眩:气血不足,脑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 心悸气短: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会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同时,由于气虚,呼吸功能减弱,容易出现气短、懒言的情况。 四肢乏力:气血不足,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会出现四肢无力、酸软的症状。 月经异常(女性):气血不足会影响女性的生理功能,导致月经量减少、推迟甚至闭经等异常情况。 失眠多梦: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容易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三、中医调理气血的方法 1. 饮食调养 多吃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当归、黄芪等,这些食物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均衡膳食:保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为气血的生成提供充足的原料。 避免寒凉食物: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化。 2. 情志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气血的顺畅流通,避免情志失调对气血的耗损。 学会减压:通过冥想、瑜伽、散步等方式,学会放松身心,减轻精神压力。 3. 运动锻炼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和代谢,有助于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避免久坐久卧: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应适时活动身体,促进气血流通。 4. 中药调理 辨证施治: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由中医师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常用的补气血中药有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等。 中成药:市面上也有许多补气血的中成药可供选择,如八珍颗粒、益气养血口服液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补气养血的目的。常用的补气血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等。 推拿: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作用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和代谢,有助于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四、结语 气血不足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概念,它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生命活动。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情志调养、运动锻炼以及必要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调理气血不足的问题,以维护自己的健康与长寿。同时,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预防气血不足等亚健康状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