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益生菌 Tag

世间万物,自有平衡。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人体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它们定居在皮肤、口腔、肺部、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内,与机体相互制约,维持着健康的人体环境。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却会打破这些原有的“平衡”,招来疾病。 受访专家: 北京电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胡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 冯起校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副主任 赵强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病区医疗组副组长 邹玲 滥用抗生素破坏肠道平衡。人体内最大的“细菌部落”,非肠道菌群莫属,占总菌群的80%左右。北京电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胡建平说,平衡的肠道菌群是消化、生长、免疫等生理机能的好帮手。如果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毒力强的致病菌就会大量增殖,突破肠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多种疾病。国内外研究表明,癌症、肥胖、糖尿病、肠胃炎等50多种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在各种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中,最严重的要数抗生素滥用。有些人稍一咳嗽、发烧就吃抗生素,虽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时间长了,会给身体招致更大的麻烦。因为,抗生素在消灭坏细菌的同时,也会把好细菌一起“除掉”,肠道的保护屏障随之被破坏。不仅如此,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永久性的,一旦破坏就很难再恢复。专家呼吁,药名中带有头孢、菌素、霉素、西林等字样的药物要遵医嘱使用,不要擅自、随意服药。另外,多摄入膳食纤维,饮食少油少脂,加强锻炼,都能让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 依赖抑菌产品破坏皮肤平衡。皮肤是阻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拥有仅次于肠道的第二大菌群。皮肤表面普遍存在表皮葡萄球菌,尤以脸部与手部多见;鼻翼、腋窝及腹股沟等处皮肤较潮湿,还可能有大肠埃希菌;皮脂多的部位常见丙酸杆菌。一般情况下,这些细菌与人体互相适应,保持友好相处。但在皮肤受损时,这些本应正常的菌群就会趁机入侵,引起化脓性感染。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脓疱疮、汗腺炎;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可引起痤疮。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病区医疗组副组长邹玲表示,导致皮肤菌群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过度使用抑菌产品,比如抗菌皂等。今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多种抗菌洗浴产品加入禁售名单,并称经常使用含消毒抗菌成分的洗浴产品,会杀死正常寄生在皮肤上的微生物,削弱皮肤的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建议一般人群用清水或普通肥皂洗手即可。二是过度清洁,洗澡太勤会把皮肤表面的油脂及保护性菌群洗掉,容易伤害皮肤角质。建议秋冬一周洗2~3次即可,不要过于频繁。 吸烟使口腔环境失衡。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副主任赵强表示,口腔菌群失衡会带来诸多问题:一是病理性口臭。患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的人,厌氧菌过度增殖分解产生出的硫化物,会产生口臭。二是龋齿。龋齿中有变异链球菌,它能分解蔗糖,产生不溶性葡聚糖,将口腔中其他菌群粘附于牙齿表面形成菌斑。三是心脏疾病。拔牙时,甲型链球菌可能通过伤口进入血流,如果有心脏瓣膜类疾病或安装了人工瓣膜,细菌就会被阻留在那里并繁殖,导致心内膜炎。 对口腔微生态危害最大的就是吸烟。美国纽约大学研究发现,吸烟会严重干扰口腔菌群平衡,导致150多种细菌明显增多,70多种细菌大幅减少,不利口腔健康。例如,烟民口腔中的链球菌种类要比非烟民多10%,更易诱发龋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戒烟10年以上的人,其口腔菌群与从未吸过烟的人没有差别。这说明,只要戒烟,口腔菌群能够逐渐恢复平衡。此外,定时刷牙,少吃各类糖果也能平衡口腔菌群。 频繁用洗液破坏阴道平衡。很少有人知道,女性阴道也有一个菌群。这个菌群包含40余个菌属,双歧杆菌、优杆菌、大肠杆菌等100多个菌种,重达20克左右。其中,乳杆菌、雌激素及阴道pH是维持阴道生态平衡的“三驾马车”。阴道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变厚、糖原含量增加,乳杆菌将糖原转化为乳酸,维持正常的酸性环境,以此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这个过程称为“阴道自净”。若菌群失调,此功能就会失效,进而引发各种炎症。 邹玲建议,日常生活中,女性要尽量避免下列可能导致阴道菌群失衡的行为:1.性生活过度。频繁的性生活会使pH值呈弱碱性,阴道自净作用会被破坏。2.频繁使用妇科洗液。这种做法容易将致病菌带进阴道内,而且会改变阴道内的pH值,破坏正常菌群的相互制约关系。还需提醒的是,男性的尿道口和阴部也有类似的菌落分布,平时要注意清洁,勤换内裤。 慢性炎症破坏肺脏平衡。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健康的肺部菌群是“有害菌”与“有益菌”不停“进进出出”的一种状态。然而,肺纤维化、哮喘等疾病会导致某些“有害菌”大量滋生,使得正常秩序被打乱。一旦呼吸道内的细菌群落发生紊乱,机体随之出现炎症,而炎症又会进一步加剧菌群紊乱。有科学家推测,慢性呼吸道炎症是打破肺部微生态平衡的一大元凶。可能的原因是,肺部的慢性炎症使得正常肺组织结构改变,肺逐渐“长疤”、“变硬”,导致肺功能丧失,有益菌纷纷逃离。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冯起校表示,肺部慢性炎症并非单指肺炎,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等都会导致呼吸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如出现胸闷、慢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户外工作者、烟民等群体,要格外关注肺部健康。此外,肺部感染已成为高龄老人的主要死因。建议老人平时加强锻炼;雾霾天关好门窗,打开空气净化器。...

10月28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西班牙生物技术产业联盟主办,修益升益生菌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修益升)协办的“2017益生菌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暨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学术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现场的三千多名基层医师全面听取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学者带来的精彩报告,从微生态对人体肠道菌群平衡的关系到益生菌国际前沿的最新临床应用,众多专家学者用最新理论、新思路拓宽了益生菌行业临床应用的更多可实施性,进一步打开了全国各基层医师的医术视野,提升了医生益生菌微生态领域的更多临床经验及可操作性。建设性地将人体微生态平衡、菌群微妙关联性与人类各项疾病的症结点进行了全面研究剖析,层层揭开生命科学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重要关系。 关注生命微生态 营造人类大健康 生命科学微生态的研究,是关乎人类健康的关键性研究。因此,国内外无数医学专家及学者一直在挑战人类科学界限,打开人体未知的奥秘,通过微生态菌群平衡来检测治愈人体众多疾病。 作为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国内微生态研究领域的专家郭晓奎教授在致辞时表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随着世界各国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肠道菌群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从而实现让人永葆健康的状态。 来自西班牙的生物技术产业联盟首席专家莫妮卡教授,从关注母婴健康方面分享了《分离自健康人母乳的益生菌临床研究》报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发病率高达33%。乳腺炎被认为与输乳管的微生物菌群失调相联,因某些微生物如葡萄球菌的增殖,是造成乳腺炎的主要原因。她的研究发现从母乳中分离的发酵乳杆菌CECT5716,不仅能极大降低宝宝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而且也可以使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发生率降低51%。 婴幼儿的肠道健康是儿科医生关注的问题,它与婴幼儿的消化、免疫等疾病都相关,其中,益生菌在婴幼儿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热门关注的方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科张欣副主任医师发表《益生菌在儿科的应用》专题演讲,针对在便秘、肠易激综合症、呼吸道感染等儿科治疗中对于益生菌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精彩阐述,益生菌在儿科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益生菌对改善整体症状、腹痛、腹胀、胃肠胀气有较高的证据级别,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在临床应用中选取针对性的益生菌制剂。同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推荐尽量选取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较为安全的益生菌。目前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从而改善全身状况,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益生菌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益生菌不仅在母婴健康应用中有积极的作用,还在人体免疫领域有着重要的发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郭长占教授则通过图表,细致生动地为现场三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医师讲述“益生菌与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他表明人体许多健康问题是由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可通过恢复微生态平衡缓解与治疗,如腹泻、便秘、过敏性疾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国内外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使用特定的益生菌可有效地进行预防与治疗。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使健康中国梦成为了人民全民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严峻需要。本次大会的协办单位——修益升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大会的召开旨在通过专家的专业指导与广泛的学术交流,增强每一位基层医师的临床实力,从更专业科学适宜的角度,进一步推进中国“治未病”的大健康时代的到来。...

含有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和大量纤维以及促进益生菌生长的健康饮食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新研究得出这一结论。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他们对一个大型的中年和老年女性队列进行了肠道菌群检测,包括菌群多样性、益生菌丰度,还检测了血清中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的水平。他们发现饮食中omega-3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更多血清中水平更高的女性其肠道菌群的种类也更加多样。而菌群的多样性与许多健康状况都有相关性,比如糖尿病、肥胖和炎症性肠病。 文章作者Ana Valdes教授表示:“人类肠道得到了许多关注,并且科学家们发现肠道与许多种人类健康问题都有联系。我们的消化系统中驻扎着几万亿微生物,其中大多数都对我们有益,在消化、免疫系统甚至体重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关于Omega-3脂肪酸和肠道菌群组成的关系方面,我们这项研究是有记载的最大的研究。这一队列中共有876名女性志愿者,我们曾经借助该队列研究人类基因对体重和疾病相关肠道菌群的贡献。通过调查问卷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他们饮食中Omega-3脂肪酸的摄入情况,发现这一数据与他们血清中Omega-3脂肪酸的水平都与肠道益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有很强的关联。” 研究人员还发现血清中高水平的omega-3脂肪酸还与肠道中一种叫做N-carbamylglutamate(NCG)的化合物水平升高有关。这种化合物能够降低动物肠道中的氧化应激水平,研究人员认为omega-3发挥的一些好的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菌产生了这种物质有关。 之前一些研究曾经发现omega-3脂肪酸在减轻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关节炎、血栓,降低一些癌症风险,防止认知下降方面有作用。这项新研究又增添了新证据表明omega-3脂肪酸还可以在多样性和组成方面改善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