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气血 Tag

你是否经常感到莫名疲惫、手脚冰凉,或是无缘由的烦躁?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堵塞预警”。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张由经络组成的交通网,气血在其中日夜奔涌,一旦堵塞,轻则让人精神萎靡,重则可能诱发各类疾病。 经络堵塞百病丛生 中医认为,经络就像人体内部的交通网,“经”相当于主干道,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则是主路分出的辅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与络交织,承担着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使命,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意思是说,经络与健康息息相关,一旦堵塞可能百病丛生,因此保证其畅通无阻非常重要。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樊茂蓉表示,人体有12条经络,它们内连五脏六腑,外连皮脉筋骨肉等组织器官。当经络通畅时,气血运行无阻,身体各器官得到滋养,人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一旦经络受阻,就像交通系统大堵车一样,气血无法正常流通,各种健康问题将随之而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姚斌彬介绍,各条经络不通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比如,肺经循行经过肺、大肠、胃等器官,如果肺经不通,人就会出现咳嗽、咽痛、排便困难等症状;脾经不通,表现为腹胀、大便稀等;肾经阻塞,可能出现面色灰暗、手足冰冷;胆经不通的人,常会感到口干口苦、偏头痛、两肋胀满等。 身体最怕五种堵 经络不通多与气、血、湿、寒、热“五堵”有关,且不同“堵”的表现、伤害各异。 气堵。姚斌彬表示,气堵主要源于气机不畅,与情绪关系密切。恐和怒是两大伤气元凶,尤其是生气时,气容易郁结在胸中,让人闷闷不乐。抵抗力下降时,外邪入侵,或长期食用肥甘厚味食物,均会影响气的运行。樊茂蓉表示,气堵的典型表现为头颈、胸胁(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腹部胀满、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时轻时重。患者还常出现心情抑郁、胸闷、喜叹等症状,女性可能伴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血堵。血堵与气堵密切相关,中医有“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的说法。气有推动、气化、防御等作用,血流淌在身体中能滋养全身。如果气不够,身体各项机能就会受影响,出现四肢畏寒、乏力等问题。同时,气能生血,又能行血,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引发胸闷气短、紫绀等问题。樊茂蓉介绍,血堵表现为固定部位疼痛,热敷后无法缓解。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肤粗糙、口唇发紫、皮肤瘀斑等表现,同时伴有头痛、胸痛、心慌等症状。 湿堵。中医又将湿堵称为“湿浊中阻”或“湿困”。湿邪是六邪之一,外界环境潮湿,如久居湿地、淋雨、涉水等,都可导致湿邪侵袭人体。暴饮暴食、压力大、熬夜等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水液运化不畅,湿气聚集。“外湿”“内湿”停留于体内,会引发身体沉重、皮肤瘙痒、关节疼痛、腹胀等问题。 寒堵。姚斌彬表示,寒堵多由气候寒冷、过食寒凉食物等引起。中医认为,寒则瘀,瘀则堵,寒邪具有阴冷、凝滞的特性,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慢慢就会令脏腑受损。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腹部发凉、畏寒肢冷等症状,尤其是下肢,寒冷感更明显。 热堵。外感热毒、饮食不节会导致火热郁积体内,若未及时排出,会堵塞经络,令内外阴阳失衡,出现口苦咽干、口干舌燥、烦躁不安等症状。热毒还会消耗气血津液,扰乱心神,导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口舌生疮。 专家总结“防堵法” 疾病的发生是一个由虚到实、由通到堵、由轻到重的过程,若能在早期及时发现、调理,就能防止疾病进展。两位专家总结了一套“防堵法”,有助疏通气血经络,提高抗病能力。 内服调理。樊茂蓉表示,内服药物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膏方等,是中医调理经络不通的重要手段。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辨证论治。以血堵导致的胸痛、失眠多梦为例,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若出现胸胁疼痛、抑郁等气堵症状,柴胡疏肝散可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外治疏通。姚斌彬介绍,外治疗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刮痧等,可通过针刺、刮拭特定穴位和部位,达到激发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可选取膻中穴、内关穴等,能更好地发挥通经活络作用。膻中穴(如图)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交点,按摩此穴可扩张血管,调整心脏功能,还可治疗胸闷、心悸、咳嗽等。按摩时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每次按压3~5分钟,每日2~3次。内关穴(如图)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按揉此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情绪调节有很好的作用。方法是用一只手的拇指指尖按揉,以微有酸胀感为度,每次可按摩2~3分钟,每天3次。 食疗慢养。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可借助食物的性味归经,调畅气血经络。樊茂蓉介绍,因湿堵引起皮肤瘙痒、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可饮用薏仁赤小豆茯苓汤。茯苓、薏仁、赤小豆三者搭配可健脾祛湿,缓解身体困重。寒凝经脉、四肢不温的人群,可饮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补血活血,生姜温中散寒,羊肉暖脾胃,三者合一,有助气血顺畅,四肢恢复温暖。 情志调节。过度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机体疏泄功能,引发经络堵塞。樊茂蓉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方式,能防止气机闭郁。听音乐就是不错的方式,爱生气的人可多听《春江花月夜》,能促进气机宣发;情绪失常、失眠多梦的人,多听明亮欢快的音乐,如《百鸟朝凤》,有助调节心神。 动静结合。只有让身体动起来,气血才不会堵。姚斌彬表示,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以意导气,能调和气血,使经络通畅;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应不同脏腑和经络,通过拉伸、扭转等动作,可达到调理脏腑目的。...

气血不足百病生,这是中医理论中一个深刻而广泛的观念。气血,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贯穿于全身,滋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所说的气虚和血虚,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调理好气血,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深入探讨气血不足的原因、表现及调理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气血调理指南。 一、气血不足的原因 先天不足:个体在出生时就存在气血亏虚的情况,这可能与父母的体质、孕期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 饮食不当:长期偏食、节食、暴饮暴食或过度食用寒凉、辛辣、油腻之物,均会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化。 情志失调: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耗损气血,导致气血不足。 劳倦过度:过度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劳过度,都会消耗大量的气血,使身体处于气血亏虚的状态。 疾病因素:慢性疾病、失血性疾病、外伤等,都会直接导致气血的流失或生成不足。 二、气血不足的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气血不足导致面部缺乏血色,显得苍白或萎黄无光泽。 头晕目眩:气血不足,脑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 心悸气短: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会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同时,由于气虚,呼吸功能减弱,容易出现气短、懒言的情况。 四肢乏力:气血不足,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会出现四肢无力、酸软的症状。 月经异常(女性):气血不足会影响女性的生理功能,导致月经量减少、推迟甚至闭经等异常情况。 失眠多梦: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容易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三、中医调理气血的方法 1. 饮食调养 多吃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当归、黄芪等,这些食物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均衡膳食:保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为气血的生成提供充足的原料。 避免寒凉食物: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化。 2. 情志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气血的顺畅流通,避免情志失调对气血的耗损。 学会减压:通过冥想、瑜伽、散步等方式,学会放松身心,减轻精神压力。 3. 运动锻炼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和代谢,有助于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避免久坐久卧: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应适时活动身体,促进气血流通。 4. 中药调理 辨证施治: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由中医师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常用的补气血中药有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等。 中成药:市面上也有许多补气血的中成药可供选择,如八珍颗粒、益气养血口服液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补气养血的目的。常用的补气血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等。 推拿: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作用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和代谢,有助于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四、结语 气血不足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概念,它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生命活动。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情志调养、运动锻炼以及必要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调理气血不足的问题,以维护自己的健康与长寿。同时,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预防气血不足等亚健康状态的出现。...

《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意思是说,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其他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运行的。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气血足,则色斑去、皮肤嫩、疾病消、衰老慢。因此,中医养生尤其注重调理气血。值此2024开年之际,特邀三位权威专家,教您如何调顺气血,给身体打好全年的健康基础。 气血是最根本的动力 在中医看来,气血是什么,在身体中发挥什么作用? 尤昭玲: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气血就是最根本的动力。“气”是指使人体发挥作用的动力,来源很多,有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来自饮食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它们通过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所谓“血”,一是指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中医理论中,气与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人体气血充足,生命力就会旺盛。女子以血为本,一生中耗血失血比男性要更多,对于女性而言,气血更为重要。 刘凤斌: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气血其实是一种“功能态”,在身体中履行其免疫、固摄、推动、温煦等功能。 徐京育:虽然气血总是联系起来说,但二者实际是分开的。气是虚的,血是实的。气存于脏腑之间,充塞身体各处,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血是可见的,经由血管通达身体各处。气血不足,人的内里就会空虚,也就容易得病。气为阳、血为阴,对应男女。女性症状往往以缺血为主,如脸色发黄、没有气色、贫血等;男性症状往往以缺气为主,比如肾气虚,表现为头发早白、腰酸背痛、牙齿松动等。由于气和血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故气虚之人多少兼有血虚问题,血虚之人一般也会气虚。气血两虚就是中医常说的一种病证,相对应也就有了“气血双补”的说法。所以,气和血没有哪个更重要之说,缺一不可。哪个缺乏,对身体来说都不是好事。 气血不足时,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尤昭玲:气血亏虚时,身体就可能会出现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等证,表现出身心异常,比如心慌心悸、健忘失眠、头晕耳鸣、面色萎黄、头发干枯等。 刘凤斌:一个人如果气血充足时,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面色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反之,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比如,胃肠正常运转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气血不足,胃肠会缺血,从而削弱了胃肠功能。气血不足,女性体内循环就不顺畅,更易导致气滞血瘀,影响月经,常见症状为月经推迟、月经量偏少,甚至出现月经稀发、闭经的情况。 几个方法自测气血状态 如何判断气血是否充足,有没有自测方法? 尤昭玲:对于女性气血不足导致的卵巢早衰,有一个自测方法——照镜子看眼睛。如果卵巢功能正常,内外眦(内外眼角)是红润光亮的,反之则呈青褐色,外侧可见斑块或斑点;卵巢功能正常,白眼珠是滋润、明亮、无充血的,反之则黑眼珠与白眼珠黑白分明而无交融错接,白眼珠均匀性充血,泪水汪汪;如果卵巢功能正常,瞳孔也是转动灵活、光彩有神的,反之则无神、无光、忧郁。 刘凤斌:气血状态可以从脾胃功能进行鉴别,中医理论讲,脾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我们饮食摄入的食物,需要通过脾胃吸收才能转化为营养物质,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差、吸收“受限”,相当于掐断了气血的来源,时间久了,身体的气血就不足了。 徐京育:一个人气血是否足,是可以通过皮肤、眼睛、头发等三个方面观察出来的。皮肤、头发干枯无光泽,脱发,眼睛开始变得暗淡无光,或者眼睛内部显得浑浊,眼睛又经常干涩,即为气血不足的典型表现。另外,从心脑血管的角度看,“心主血脉”,又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心的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常表现为心慌气短、健忘;大脑的功能需依赖气血的充养,且精血、精气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如果气血不足,可表现出头晕、耳鸣等症状。 导致气血不足的原因有哪些?现代人的哪些行为或习惯正在不知不觉耗损着气血? 尤昭玲:日常生活中,三个“坏习惯”最容易损耗气血:一是三餐饮食不规律,比如经常不吃早餐或吃夜宵;常吃外卖,暴饮暴食,用零食点心代替正餐。二是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三是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会出现肝血虚的情况,表现为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 刘凤斌:中医理论认为,“过劳耗气”,意思是说,过度劳累会消耗气血,典型表现是免疫力差、容易感冒、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等。因此,无论生活或工作学习再忙,都要把握好一个健康尺度——劳逸结合,否则气血这根弦就容易断。 徐京育:气血的损耗其实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比如经常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令气血凝滞;饮食不健康,爱吃烧烤、火锅等油腻的食物,当体内脂肪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引起气血不足。另外,过度节食减肥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很容易导致体内气血流失。还有就是经常熬夜,这种行为就是在“挖空”身体的气血库。 调补气血,名家出招 “药食同源”理论自古有之,中医认为很多食物都有补养气血的效果,请问日常食用能起到多大作用? 尤昭玲:“药食同源”的理论源于古代医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验。他们发现,自然界中的食物和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功效,可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因此,中医注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强调饮食调养以防治疾病。补养气血,临床最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有红枣、枸杞、山楂等。此外,中医还注重食物的搭配和食用方法,烹饪方式会影响功效和口感。无论吃什么食物,最好以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为度。 刘凤斌:食疗补养气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调理方式,当气血不足到了一定程度,必须规范服药治疗。气和血不分家,临床发现,气血亏虚的人,不会单单表现为气虚或血虚,通常是气血皆虚,甚至伴有兼证,比如阳虚、阴虚等,情况较为复杂。因此,纯粹靠“补养”有时候可能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调理气血时,最好请正规医院的专业中医师辨证体质后再进行。 除了食疗,补养气血还有没有一些其他中医特色方法? 尤昭玲:推荐三个方法:1.站桩。站桩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温养肌肉、锻炼精神,站桩需记住三个关键要素,即下盘要稳、中盘要充、上盘要松。2.揉按提拿气海穴、血海穴。双手搓热,手心放于气海(肚脐下两横指处)之上,轻轻揉,逆时针顺时针各36圈;也可以提拿血海穴。手掌自然张开,五指朝下,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右膝,左掌按左膝),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用拇指端对此处进行揉法操作,或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对称提拿血海穴10~30次。坚持用这个方法锻炼,能缓解疲乏无力、没精神、犯困等气血不足症状。3.健步走。推荐每天健步走,这个运动方式简单便捷,容易坚持。现代人久坐问题比较突出,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不利影响,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松弛无力,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心脑血管疾病等,快走可改善甚至消除此类健康隐患。 刘凤斌:我认为保持好心情很关键。情绪是胃肠最好的晴雨表,心情不好会引发胃肠功能失调,久而久之身体生化乏源,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另外,平时要少吃寒凉食物,养好脾胃;多晒太阳,强壮阳气,阳气足了气血状态就会得到改善。 徐京育:其实,随着年龄增长,气血难免会逐渐流失,这是人体衰老的规律。补养气血,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放缓气血流失速度,需要谨记一点,气血不堵就是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让经络处于疏通状态,令体内的血管保持弹性,让气血运行更加通畅。每天必须给自己留下足够的运动时间,半小时左右,每周坚持四五次。另外,泡脚是调整气虚血虚和体寒等问题的最好方法,长期坚持泡脚有助于补气血。一般情况下,泡脚泡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即可。有的人泡脚后上半身发热出汗、下半身不出汗,这是气虚的表现。对于血虚的人来说,坚持泡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