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老年疾病 Tag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中老年人总抱怨饭菜没滋味、把电视音量调得很大、看手机时拿得远远才觉得清楚。这些行为往往被简单地归结为“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然而,近期一项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看似平常的感官退化,实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危机信号。 感官功能与慢病风险的紧密关联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团队在英国《生物医学中心 - 医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该研究对 8098 名中老年人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感官功能的好坏与全身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与听力水平极差的人群相比,听力功能处于一般至优秀水平的人,后续患心脏病、卒中、糖尿病/高血糖、肝病、肾病、慢性肺病、记忆相关疾病以及共病的风险显著降低,降幅在 7%至 72%之间。而远视水平处于一般至优秀的人群,发病风险降幅更为突出,达到 16%至 90%。这充分表明,中老年人的听力、视力等感官功能,不仅仅是自身感知能力的体现,更是评估心脏病、代谢性疾病及神经相关疾病发病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 感官功能涵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变化能够直接反映机体是否正常。许多前来就诊的耳鼻问题患者,其病根并非在耳鼻器官本身,而是隐藏着更深层的神经问题。 感官退化成为疾病“预警信号”的三大核心机制。其一,神经通路共享。视、听、嗅等感觉依赖于外周神经末梢与中枢神经的连接,神经退行性病变会首先影响感官功能。其二,微血管更敏感。视网膜、耳蜗等器官分布着全身最细小、脆弱的微血管,这些血管对血压、血糖波动极为敏感,能够直接反映全身血管的健康状态。其三,代谢与炎症影响。糖尿病等疾病带来的炎症和有害代谢产物,会直接损伤敏感的感官细胞。 在临床中,这类关联案例屡见不鲜。一位 55 岁的李女士的案例,她味觉减退、口味变重,还伴有口干、体重下降、多尿等症状,最终被查出患有 2 型糖尿病。宋海涛也遇到过一位 70 岁的老人,因听力差而不愿社交,还经常忘事,后续被确诊为早期认知障碍。 五感退化各藏风险 虽然每种感官功能都可能与全身健康存在关联,但由于不同感官的生理特性以及与人体器官、系统的连接存在差异,它们在预警疾病时各有侧重。 视觉:透视心脑血管健康 视力模糊、视物变形、视野缺损、夜间视力下降,或是眼前突然出现黑点、闪光等情况,除了可能是老花眼、用眼过度的表现外,更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信号。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血管。高血压会导致眼底动脉硬化、变窄或者丧失弹性,糖尿病可引发视网膜病变,使血管渗漏、出血,而视网膜静脉阻塞(即“眼中风”)则与脑卒中风险密切相关。 听觉:预警认知系统障碍 听不清门铃、电话铃声等高频段声音,在嘈杂环境中需要频繁调高对话音量,这些听觉相关的变化可能与认知障碍相关。有研究显示,听力损失者患认知障碍的概率是正常听力者的 7 - 8 倍。听觉是大脑重要的信号来源,即使在睡眠中也在持续工作,维持大脑活跃度。若听觉下降,大脑细胞会因得不到足够的外界信息刺激而加速衰退,进而诱发或加重认知功能障碍。 嗅觉:关联神经退行病变 闻不到食物香味、难以辨别不同气味,甚至把一种气味错认成另一种,若排除鼻炎、鼻息肉、病毒感染等因素,就需要警惕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老年群体尤其要注意。超过 9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现运动症状前,会存在嗅觉功能下降或丧失的情况,有些患者甚至在没有任何震颤、运动障碍、僵硬表现时,嗅觉就已经下降。这是因为帕金森病相关的异常蛋白(如α - 突触核蛋白)会早期沉积在负责嗅觉的脑区,破坏嗅觉神经通路,同时外周嗅黏膜细胞也会出现早期病变,双重作用下导致嗅觉提前退化。 味觉:提示身体代谢异常 对酸甜苦咸等基本味觉的灵敏度下降,觉得食物“没味道”,或口中出现异常金属味、苦味,可能是代谢性疾病的预警。口腔问题(如干燥综合征引发的口腔异常)、营养失衡(如维生素 B12 缺乏)、药物副作用(如化疗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均会影响味觉,但更需关注是否存在代谢异常。例如,肾衰竭时,体内尿素等毒素无法排出,会让口腔出现金属味。 触觉:传递周围神经信号 手脚出现麻木、刺痛、烧灼感,像戴了“手套”“袜套”一样感觉迟钝,对冷热、疼痛不敏感,这是触觉异常的典型表现,常与周围神经病相关。糖尿病是最常见的诱因,超过 10 年病程的糖尿病患者,手足神经末梢因血管病变和代谢异常受损,大多会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尽管长期饮酒、接触重金属、神经受压也会导致感觉异常,但糖尿病相关神经血管变化影响更大,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足,严重时需截肢。 四点保持感官健康 健康的五感状态表现为:视物清晰、视野完整,无色觉异常,无频繁眼干、眼痛;在安静或适度嘈杂环境中能清晰交流,可听到日常环境音;能准确辨别花香、肥皂香、咖啡香等常见气味,无嗅觉倒错;可清晰分辨酸甜苦咸,食欲良好,口腔无异味;皮肤感觉灵敏,能感知轻微冷热、触压和疼痛。 为了保持感官健康,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管好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损伤感官神经和血管的“主要元凶”,控制好这些基础病是保护五感的关键。孙永安建议,慢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遵医嘱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例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减少微血管病变风险,从源头降低视网膜、周围神经病变概率,进而保护视觉和触觉。 保障整体健康 呵护感官要从整体健康入手。推荐采用低盐低脂、多蔬菜的饮食模式,如地中海饮食,适量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补充锌含量高的牡蛎等,有助于神经和血管健康,同时避免摄入过多高盐食物降低味觉灵敏度。另外,坚持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血液循环,为感官细胞提供充足营养。 加强专项防护 要做好针对性防护:远离噪音环境,必要时佩戴防噪耳塞,以免长期噪音损伤听力;在户外戴太阳镜,防止紫外线伤眼;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用药前咨询医生。社交和认知锻炼也不能少,多参与社区聚会、兴趣小组等活动,能给大脑更多感觉刺激,对抗听力下降带来的社交孤立;平时多阅读、下棋、学习新技能,可维持大脑活跃度,延缓认知和感官退化。 定期进行筛查 每年常规体检增加眼底检查、听力测试,糖尿病患者需额外进行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专项筛查(如足部触觉测试)。中老年人可在家自测感官功能:用香皂、咖啡等测嗅觉,尝少量糖水、盐水测味觉,用不同温度的水测试手脚触觉。宋海涛提醒,老年人一旦确诊中度听力下降,要及时佩戴助听器,早期干预能减少听力下降对社交和认知的影响,避免恶性循环。若发现感官异常持续加重,如听力下降越来越明显、嗅觉突然失灵、手脚麻木范围扩大,需及时就医,排查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疾病,找到根源并干预。 中老年人的感官退化不容小觑,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通过了解感官功能与慢病风险的关联、认识五感退化隐藏的风险以及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呵护自己的健康,让晚年生活更加美好。...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心内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指出身体抗逆力下降是衰老的一个关键表现,并进一步对其加以研究、定义、量化。该研究称,身体抗逆力(也叫恢复能力)是一个人在身体受到外在压力后,展示出的抵抗衰退或恢复功能的能力。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教授于普林告诉记者:“通俗来说,身体抗逆力就是身体受到外力打击后恢复平衡状况的能力,也可以称为自我修复能力。”年龄是影响抗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年纪越大,抗逆能力越差。与年轻时相比,老人在经历相同不良健康事件后,其身体的恢复效率、存活几率等都会降低。此外,遗传因素、性别、种族等也都是影响抗逆力的内在因素。于普林说:“抗逆力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很多人天生的抗逆力就比较好;从生理构造来说,女性抗逆力略高于男性。 “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抗逆力差异,摔倒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刘娟介绍:“轻轻摔一跤对年轻人不算什么大事,很快就能恢复,但对老人而言,即使轻轻一摔,也可能造成严重的骨折,导致卧床,甚至继发肺炎、静脉栓塞等多种疾病,最终导致失能甚至死亡。”抵抗力差、易感染、感染后病症较重、身体消瘦、步速减慢、力量下降、精气神差等都是抗逆力差的表现。专家们提醒,老人可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提升抗逆力。 保证充足营养。“充足的营养尤其是优质蛋白,对维持老人抗逆力至关重要。”于普林解释,营养是维持身体代谢力的关键,修复组织损伤和细胞损伤需要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蛋白质严重缺乏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老人的蛋白质摄入标准为每公斤体重1~1.2克/天;抗逆力较差,有肌少症、衰弱等情况的老人,如果肝肾功能允许,则应提高到每公斤1.2~1.5克/天。以体重60千克的一般老人为例,每天蛋白质的需要量约72克,其中40~50克应为优质蛋白,可每天摄入一个鸡蛋、一瓶牛奶、50克豆腐,以及至少100克鱼虾、禽肉、瘦肉等;剩余蛋白质摄入量可从米、面等主食中获取。 坚持日常锻炼。“坚持定量锻炼,是增强老人身体抗逆力的关键。”于普林说,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肺修复功能,如游泳、骑行、慢跑、快走、太极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能增加肌肉、骨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预防跌倒和外伤。“老人存钱不如存肌肉,抗阻运动尤为重要。”刘娟表示,现在很多老人会散步、跳广场舞,但增肌运动做得比较少,平时用弹力带拉伸、举哑铃等都可以增肌。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老人身体抗逆力差的罪魁祸首。于普林建议,老人想要维持良好的抗逆力,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防范或控制好各类慢性基础病。 保持心情愉悦。刘娟表示,如果老人心理状况不佳,每天郁郁寡欢,抗逆力一定会下降。老人应多参加社交活动,到外面走一走,时常与人交流,比如下棋、跳广场舞等都有利于保持好心情。作为子女,要多陪陪老人,有易于老人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