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炎症 Tag

近年来,“抗炎”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 “抗炎”,从抗炎蔬菜汁、定制抗炎食谱到各类抗炎保健品,相关内容层出不穷,明星与网红也纷纷加入支持者行列。在这股热潮推动下,“炎症” 似乎成了健康的 “头号敌人”。但事实上,真正助力健康长寿的并非追求 “无炎状态”,而是让炎症维持在 “有用且无害” 的合理区间。 炎症为何会 “失控” 炎症本身是免疫系统的 “保护性反应”。当身体遭遇感染或损伤时,免疫系统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损区域,清除病原体并修复损伤,这一过程所呈现的就是炎症。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平衡容易被打破,进而引发 “炎症失控”。 衰老:免疫功能全方位减弱 “免疫衰老是一个渐进且不可逆的过程。”20 岁左右,人体免疫功能达到巅峰,此时免疫细胞数量充足、应答速度快。但此后,据部分研究估算,免疫功能会以每年 1%~2% 的速度缓慢下降,60 岁是关键节点,此时 T 细胞(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数量会锐减至巅峰时期的 30%,身体抵抗力显著削弱。 免疫衰老还伴随着 “功能退化”。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信号传递能力持续减弱,无法及时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另一方面,长期 “战斗” 的 T 细胞会陷入 “疲惫” 状态,失去年轻时的战斗力。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本应留存下来对付未知新病原体的初始淋巴细胞,会被过度 “征调” 转化为仅针对已知病原体的记忆细胞。这就导致当同时感染一种新病毒时,老年人的发病时间往往晚于年轻人,且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过强:免疫反应存在自伤风险 当然,免疫功能也不是越 “年轻” 越好,尤其是对于 60 岁以上的人群。日前,美国梅奥诊所阿里克斯医学院发表在英国《自然・衰老》杂志的综述指出,部分老年人因长期高蛋白饮食、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免疫系统仍能保持类似年轻人的活跃度,但相应的代价是自身免疫病风险显著增加。 这种 “过强” 本质上是 “调节失灵”。年轻人的免疫系统能精准锁定外敌,但老年人的身体修复能力下降、慢性损伤增多,若免疫系统仍保持强反应,很可能 “认错目标”,将正常组织当作 “敌人” 攻击,还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等免疫反应过度的情况。 炎症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其持续时间和强度。急性炎症是身体的 “应急保护机制”,比如皮肤破损后的红肿热痛,是组织在进行修复;流感时发烧,是免疫系统通过升高体温来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短期炎症(通常不超过 7 天)是身体自愈的关键。而慢性低度炎症则完全不同,它往往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像 “文火焖烧” 一样侵蚀身体器官,不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诱发 2 型糖尿病、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还可能与肺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相关。 找到炎症的 “长寿区间” 所谓...

很多困扰人体的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炎症。 最近,很多美食博主都开始介绍一种神奇“抗炎饮食”,声称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炎症感染风险。 不仅有“抗炎饮食”,还有很多食物会加剧炎症。这些赚足眼球的说法是真的吗? “抗炎饮食”的“炎”是什么? 抗炎饮食中的“炎”与我们常说的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炎症”并不相同。 炎症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免疫系统类似于保护身体的卫兵,当有外伤或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卫兵发生快速响应,吞噬入侵的病毒细菌或清除自身的坏死组织,我们把这种细菌或病毒入侵引发的炎症称为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其来得快也去得快。 而抗炎饮食中的“炎”是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是各种细胞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INF等)在压力或应激状态下过量产生的低水平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可在几个月或几年内逐渐发展并对免疫系统造成影响,此时免疫系统处于持久战的状态,时刻警惕但疲惫暴躁,很容易擦枪走火。 这种反复而持续的免疫反应往往带来机体的伤害,已有研究证明慢性炎症与很多慢性病相关,如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2020年发表的一项长达32年涉及21万参与者的报告表明,心血管的健康与体内炎症状态有关,而食物可加剧或改善体内的炎症状况。 “抗炎饮食”包括哪些? 由于不同的食物对机体炎症的影响不同,因此有必要了解不同食物的抗炎或促炎效应。 总体而言,红肉、过度加工食品、高糖、高油食物容易导致身体发生更多的炎症。 红肉中含有一种人体内没有的唾液酸分子Neu5Gc,其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入侵者,从而引发炎症,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长期大量食用红肉将会导致小鼠患癌风险增高 过度加工食品如白面包、含糖饮料、沙拉酱、加工肉制品等一般高糖、高盐、高脂肪且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容易引发机体发生慢性炎症。 而具有改善慢性炎症的食物成分,包括ω-3型脂肪酸、多酚、膳食纤维以及天然抗氧化剂;这些物质可通过阻断信号、抑制前列腺环氧化酶表达、调低炎症介质水平以及激活抗炎途径等方式发挥抗炎效应,也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方式间接产生抗炎效果。 抗炎食品的生物活性已在细胞和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但在人类研究中尚无定论。2021年《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了一项综述,研究团队从3581项研究中筛选出88种具有抗炎效果的食物,包括:蔓越莓、葡萄、石榴、草莓、全麦制品、低值乳制品、酸奶、芝麻籽、亚麻籽、大豆食品、姜黄等。 综合上述研究,研究人员将可能具有抗炎功能的食物分为6类: 蔬菜类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羽衣甘蓝、卷心菜、西兰花等; 水果尤其是浆果类如蔓越莓、草莓、蓝莓、葡萄等;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 富含多酚、黄酮的食物如绿茶、大豆等; 香辛料如姜黄、生姜、肉桂、肉蔻、鼠尾草及大蒜等; 富含ω-3型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亚麻籽油、海藻油、葡萄籽油、菜籽油、坚果、杏仁等。 “抗炎饮食”真的有效吗? 尽管抗炎饮食(Anti-Inflammatory Diet)的提法非常时尚,但其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膳食模式,地中海饮食、达舒饮食(DASH饮食-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一种减盐饮食)、冲绳饮食、传统北欧饮食以及传统墨西哥饮食等均属于抗炎饮食。 这些膳食模式具有相同的特点: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强调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全谷物、富含ω-3型脂肪酸的食物、瘦肉以及香辛料等。 虽然目前关于饮食对慢性炎症的效果尚未被清晰量化,但已有一些研究展现出积极的效果。2016年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病人在采取抗炎饮食一年后,其血液中的炎症因子-CRP降低了37%;其他一些以鱼、果蔬为主的膳食也对心血管病人的炎症因子产生了抑制效果。 这些结果令人兴奋,但人体非常复杂,要提升免疫力,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不能迷信某种传说中的饮食,除了均衡饮食外,最好能从4个方面着手: 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的适度运动,有氧运动在提升免疫力方面效果十分惊人。 减压:长期的压力和紧张会增加人体的炎症水平,保持乐观心态和良好习惯有利于控制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规律的睡眠也有助于减缓炎症因子的积累。 控制体重:肥胖可导致荷尔蒙和免疫系统紊乱,加剧慢性炎症的发生,因此平衡饮食与运动,保持适宜的体重和体重指数BMI。 戒除不良习惯,定期体检:抽烟酗酒是公认的不良生活习惯,其均会造成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提升;定期开展体检,及时发现机体潜在的风险;如已患上胃炎、咽喉炎、肝炎等炎症或有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关节炎等,则需要更为细致而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过敏也是引发慢性炎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过敏人群,剔除过敏原是抵御慢性发炎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