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15 秋季养生正当时:中医药膳助你润燥补虚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过渡阶段,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人体易出现 “秋燥” 症状,如口干舌燥、皮肤瘙痒、咳嗽少痰等,同时夏季消耗的体力也需在此时补充,“补虚” 成为秋季养生的重要课题。中医药膳将中药与食材巧妙结合,既能发挥药效,又能满足味蕾,是秋季润燥补虚的理想选择。
一、秋季养生总原则:润燥为先,兼顾补虚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五脏中的 “肺”,肺喜润恶燥,秋季干燥的气候易损伤肺津,引发一系列不适。因此,秋季养生首重 “润燥”,同时,经过夏季高温酷暑,人体能量消耗大,脾胃功能相对减弱,秋季也需适当 “补虚”,但补虚需遵循 “滋阴为主,忌温燥” 的原则,避免加重体内燥邪。
在食材选择上,应优先选用性味甘凉、滋阴润燥的食材,如银耳、百合、梨、麦冬等;补虚则以补肺、健脾、益肾为重点,可选用山药、莲子、枸杞、黄芪等温和滋补的食材,避免使用羊肉、肉桂等热性食材,防止 “火上浇油”。
二、经典润燥药膳:缓解秋燥,滋养肺津
(一)银耳百合莲子羹: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秋季气候干燥,很多人会出现干咳少痰、失眠多梦的症状,银耳百合莲子羹是缓解这些不适的经典药膳。银耳被誉为 “平民燕窝”,味甘淡性平,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其含有的天然植物胶质,可帮助滋润皮肤和呼吸道黏膜;百合味甘微寒,归心、肺经,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对秋燥引起的心烦失眠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莲子味甘涩性平,能补脾止泻、益肾固涩、养心安神,可增强脾胃功能,防止润燥食材过于寒凉损伤脾胃。
制作方法:取干银耳 15 克,提前用温水泡发,去除根部杂质,撕成小朵;干百合 10 克、莲子 15 克分别用温水泡发,莲子去芯;将所有食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 1-1.5 小时,至银耳软烂、汤汁浓稠,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每日 1 次,早晚食用均可,尤其适合秋季经常熬夜、压力大的人群。
(二)川贝炖雪梨: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川贝炖雪梨是中医里常用的润肺化痰药膳。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尤其适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等症状;雪梨味甘性寒,归肺、胃经,能清热生津、润燥化痰,其水分充足,可直接补充肺津,缓解口干舌燥。两者搭配,润燥化痰的功效更强,且雪梨的甜味能中和川贝的苦味,口感更易被接受。
制作方法:取新鲜雪梨 1 个,洗净后从顶部 1/4 处切开,作为 “盖子”;用小勺小心挖去梨核,注意不要挖穿梨的底部,形成一个 “梨盅”;在梨盅内放入川贝母粉 3 克(或整个川贝母 5-6 粒,提前研碎)、适量冰糖;将切下的 “梨盖” 盖回梨身上,用牙签固定,防止炖煮时移位;将处理好的雪梨放入碗中,再将碗放入蒸锅内,隔水蒸 30-40 分钟,至梨肉软烂、汤汁渗出即可。吃梨肉、喝汤汁,每日 1 次,对秋季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有显著缓解效果,但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群需慎用,可适当减少川贝用量,并延长炖煮时间。
三、秋季补虚药膳:健脾益肾,增强体质
(一)山药枸杞排骨汤:健脾益胃,补肾益精
秋季补虚,脾胃是关键 —— 脾胃功能好,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为冬季 “藏” 打下基础。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其质地细腻,易消化,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食用;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秋季常吃枸杞,可缓解因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症状;排骨富含蛋白质和钙质,能补充体力,增强体质,三者搭配,既能健脾养胃,又能补肾益精,是秋季全家皆宜的补虚药膳。
制作方法:取排骨 500 克,洗净后切成小段,放入冷水锅中,加入适量料酒、姜片,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捞出排骨用温水冲洗干净;山药 200 克去皮洗净,切成滚刀块(可泡在清水中,防止氧化变黑);枸杞 15 克用温水泡发;将焯好水的排骨、山药块放入砂锅中,加入足量清水,放入姜片、葱段,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 1.5-2 小时,至排骨软烂、山药粉糯;最后加入枸杞,继续炖 10 分钟,加入适量盐、少许胡椒粉调味即可。每周食用 2-3 次,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增强脾胃功能,改善秋季食欲不振的问题。
(二)黄芪当归乌鸡汤:补气养血,温养身心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部分人群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会出现手脚冰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气血不足的症状,黄芪当归乌鸡汤是补气养血的经典药膳。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是 “补气第一药”,秋季用黄芪,可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被誉为 “补血圣药”,与黄芪搭配,“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血双补的效果更佳;乌鸡性平味甘,能滋阴清热、补肝益肾、健脾止泻,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滋补的佳品。
制作方法:取乌鸡 1 只(约 1000 克),处理干净后切成大块,放入冷水锅中,加入料酒、姜片,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捞出乌鸡用温水冲洗;黄芪 20 克、当归 5 克(当归用量不宜过多,以免口感过苦)用清水洗净;将乌鸡块、黄芪、当归、姜片、葱段放入砂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 2-2.5 小时,至鸡肉软烂;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撇去表面浮油即可。每周食用 1 次,适合气血不足、体质虚弱的人群,但感冒发热、体内有湿热的人群需暂停食用。
四、秋季药膳食用注意事项
辨证施膳:中医药膳的核心是 “辨证”,不同体质的人适合不同的药膳。例如,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应多吃银耳、雪梨等凉性润燥食材;体质偏寒、容易腹泻的人,应选择山药、黄芪等温和食材,避免食用过多凉性食物。
适量食用:药膳虽好,但不宜过量。例如,川贝炖雪梨性偏寒,过量食用可能损伤脾胃;黄芪当归乌鸡汤滋补性强,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腹胀、上火等不适。
注意食材新鲜度:秋季食材容易变质,制作药膳时应选择新鲜的食材,尤其是肉类、蛋类等,避免食用变质食材引发肠胃问题。
结合生活习惯:药膳只是秋季养生的一部分,还应结合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达到润燥补虚、增强体质的效果。
秋季是养生的黄金时期,合理食用中医药膳,既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又能补充体力、增强体质,为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药膳,让这个秋天在滋养中度过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