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心脏骤停虽凶险,多管齐下可预防

心脏骤停虽凶险,多管齐下可预防

心脏骤停堪称急症中的“头号杀手”,其本质是心脏泵血功能骤然停止。若在几分钟内无法恢复,大脑等关键器官将因严重缺血缺氧而受损,生命也会随之消逝。不过,复旦大学团队在《加拿大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研究带来了好消息:心脏骤停可防可控,通过调整可改善的风险因素,能预防63%的心脏骤停事件。以下从饮食、生活、精神、指标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预防心脏骤停的有效方法。

饮食有质量,为心脏筑牢防线

  • 优选肉类: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期过量食用会升高“坏胆固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心脏骤停风险。肉类虽能提供优质蛋白,但要控制总量,每天不超过120 – 200克。选择顺序为鱼肉优先,其次是禽类,最后才是红肉。
  • 常饮牛奶:不少人因乳糖不耐受或不喜欢奶味而远离牛奶,但牛奶富含钙以及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等因子,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每天摄入300 – 500克奶及其制品,比如早餐喝牛奶,午饭加酸奶。不喜欢牛奶味道的人,可选择盐糖含量低的调味奶制品。
  • 主食搭配:精米白面在加工中丢失了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长期以精米白面为主食不利于血糖控制,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200 – 300克谷类,其中全谷物和杂豆达到50 – 150克。不妨早餐选择燕麦粥或小米粥,午餐、晚餐用糙米饭、杂豆饭替代白米饭和面条。
  • 控盐控糖:高盐饮食易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高糖饮食可能引发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问题,间接损害心脏。因此,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少吃甜饮料、饼干等高盐高糖食物。
  • 每日吃蛋:鸡蛋营养丰富,但很多人担心其胆固醇含量高。实际上,人体合成胆固醇与遗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与食物中的胆固醇关系不大。蛋黄虽胆固醇含量较高,但也含有降胆固醇成分,普通人每天吃1 – 2个鸡蛋不会导致胆固醇升高。
  • 果蔬充足:《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的研究显示,果蔬摄入不足是我国居民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果蔬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多方面预防心血管疾病。建议每人每天摄入蔬菜300 – 500克,其中一半应为深色菜;水果200 – 350克,并且要换着颜色和种类吃。

生活品质高,让心脏轻松运转

  • 拒绝久坐:工作时久坐、回家后躺着,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熬夜刷手机、打游戏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飙升、心慌等不适。可采用“555”护心法,即连续使用屏幕不超过55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可进行深蹲或原地踏步。同时,保证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 优质睡眠: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心梗等疾病风险。建议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睡足7小时,睡前可阅读轻松书籍,避免玩手机和看电视。如果经常失眠,应尽早咨询医生。
  • 戒烟戒酒:烟酒是损伤血管的“双煞”,会使血管内皮受损,让“坏胆固醇”更容易进入血管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无论何时开始戒烟戒酒,都是对心脏的保护。
  • 环境凉爽: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调节体温。高温还会使血管扩张,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担。夏季出门尽量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室内开空调时温度保持在24℃ – 26℃。

精神很富足,给心脏注入活力

  • 情绪积极:易怒的人患心脏病风险较高,性格内敛、爱憋在心里的人则容易焦虑、抑郁,给心脏带来压力。日常要学会调节情绪,多找乐趣,当情绪即将失控时,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
  • 主动社交:社会参与度低、孤独感强的人,心血管状况往往不佳。建议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多参与集体活动,敞开心扉;感到孤独时,给家人朋友打个电话,分享自己的生活。
  • 精力充沛:心脏疾患会影响肺循环和体循环,导致供给大脑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足,使人昏昏欲睡。若长期白天萎靡不振,应积极寻求医生帮助。

指标控制好,为心脏保驾护航

  • 保持体重: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心梗等严重后果。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体重指数(BMI = 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3.9即为超标。腰围和BMI超标的人应尽快改变生活方式,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 心率稳定:成年人正常心率为60 – 100次/分钟,跳动过快、过慢、过乱都可能是心脏病信号,会引发胸闷气短等不适,严重时危及生命。建议每天早起、睡前测测心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日常可进行适宜锻炼,减少熬夜、情绪激动等不良习惯,将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肺活量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发现,中年人肺活量偏低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运动能有效提高肺活量。
  • 血压达标:正常成年人血压应低于120/80毫米汞柱。血压长期过高会加速斑块发展,造成心肌缺血,斑块破裂还可能引发血栓,导致心梗等严重后果。家中应常备血压仪,健康者每月测一次,高血压患者每天早中晚各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 体脂率低:体脂率指脂肪重量占总体重的比例,男性体脂率高于25%、女性高于30%属于肥胖,会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控制体脂率的关键是维持肌肉量、避免代谢下降,而非单纯“少吃多动”。
  • 手部有劲:握力反映肌肉力量,也是心功能的晴雨表。研究发现,握力每下降5千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增加17%。日常可多使用握力器、哑铃等进行练习,也可通过拧毛巾、提重物来增加手部肌肉力量。
  • 腿肌强壮:腿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若腿部肌肉力量弱、活动不足,“肌肉泵”功能下降,可能导致静脉血回流不畅,增加心脏负担。建议日常多进行腿部锻炼,如骑自行车、跑步、靠墙静蹲等。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