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高梅(MGM)官方网站-Macau Store /27499.html /27499.html#respond Wed, 16 Jul 2025 05:42:23 +0000 /?p=27499 又到盛夏时节,全国多地持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局地气温突破40℃。急诊医学科专家指出,中暑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尤其是热射病病死率高达41.7%,若体温超过42℃,病死率飙升至81.3%。如何科学防暑?急诊医生总结出“黄金四原则”,助您筑牢健康防线。

一、环境防控:避开高温“雷区”

1. 错峰出行,减少暴露
高温时段(10:00-16:00)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若必须外出,选择树荫、遮阳棚下活动,并缩短停留时间。密闭车厢温度5分钟可升至50℃,切勿将儿童或宠物独留车内。

2. 室内降温,通风为先
当室内温度超过32℃时,空调比电扇更有效,建议设定26℃左右,避免直吹身体。定时开窗通风(早晚凉爽时段),防止“空调病”。户外工作者可搭建遮阳棚,或使用便携式风扇辅助散热。

3. 衣物选择,透气为王
穿浅色、宽大透气的棉麻衣物,避免深色、紧身或化纤材质。防晒标配包括:宽檐帽(帽檐>7.5cm)、UV400太阳镜、SPF30+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

二、科学补水:不止于“多喝水”

1. 定时定量,少量多次
每小时补充200ml水(约1纸杯),不要等口渴才喝。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每小时需饮用500-1000ml含电解质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

2. 避开“脱水陷阱”

  • ❌ 酒精:加速水分流失,加重脱水。
  • ❌ 高糖饮料:引发胃痉挛,抑制口渴感。
  • ❌ 冰镇饮品:刺激肠胃,诱发腹泻。
    推荐饮品:绿豆汤(绿豆与水1:10煮沸20分钟,只喝汤)、淡盐水(每升水+1-2g盐)、椰子水(天然电解质来源)。

3. 饮食调节,内服“清凉剂”
多吃含水量>90%的蔬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补充钾、镁等微量元素。避免高油高脂食物,减少身体代谢负担。中医推荐【解暑绿豆汤】:绿豆与水1:10煮沸20分钟,滤渣后饮用,可清热解暑。

三、高危人群:强化防护措施

1. 谁最易中暑?

  •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 婴幼儿(体表面积小,散热慢)
  • 慢性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
  •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环卫工、快递员)
  • 运动员(长时间高强度训练)

2. 定制化防护方案

  • 老年人:避免午间外出,室内温度控制在26-28℃,每日饮水≥1500ml。
  • 户外工作者:每1小时休息15分钟,饮用含盐饮料,备冰袋冷敷颈部。
  • 儿童:避免长时间玩水(湿衣服增加中暑风险),外出携带便携式风扇。

四、急救三步法:抢回“黄金30分钟”

1. 快速降温

  • 移至阴凉处,脱去外衣。
  • 用冷水(非冰水)喷洒或擦拭全身,重点敷颈、腋窝、腹股沟。
  • 扇风加速蒸发散热,避免直接吹空调导致血管收缩。

2.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 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15分钟100-200ml)。
  • 昏迷者:侧卧防窒息,切勿强行灌水!

3. 紧急呼救

  • 对重度中暑(尤其昏迷、抽搐者),立即拨打120,描述“疑似热射病”。
  • 在等待救援时持续物理降温,直至体温降至38.5℃以下。

五、防暑误区:这些“常识”可能害了你!

误区1:藿香正气水“万能”
藿香正气水含酒精,仅适用于先兆中暑,热射病患者使用可能加重脱水。

误区2:大量吃冷饮降温
冷饮刺激肠胃,引发血管收缩,反而抑制散热。

误区3:中暑后猛灌水
一次性大量饮水会稀释胃酸,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引发呕吐。

六、实战案例:从昏迷到康复的24小时

2025年7月12日,北京一名建筑工人因高温作业突发热射病,体温达42℃,出现抽搐、昏迷。急诊科采取以下措施:

  1. 快速降温:用冰毯包裹全身,同时静脉输注4℃生理盐水。
  2. 器官支持:气管插管维持呼吸,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清除炎症因子。
  3. 目标温度管理:将体温控制在36-37.5℃,持续48小时。
    经抢救,患者72小时后神志恢复,未遗留后遗症。

医生提醒:防暑是场“持久战”

中暑并非“突然倒下”,而是体温调节系统逐步崩溃的过程。从先兆中暑(头晕、乏力)到热射病(昏迷、抽搐),身体会发出多次求救信号。记住:预防>急救,科学防暑才能安然度夏!

转发提醒:将这份指南分享给家中老人、户外工作者和运动爱好者,关键时刻能救命!

]]>
/27499.html/feed 0